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元理论”和“前结构”。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回避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态度。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阐明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马克思哲学,那么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应该遵循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将其本体论界定和确立为生成论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本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与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本体论”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来,并很快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文学本体”的论争非常活跃,出现了诸如“形式本体论”、“生命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主张。需要澄清的是,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上述诸种本体论,只是对哲学“本体论”的简单套用,事实上是非“本体论”的,是“本体论”的泛化。回顾和反思三十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本体论”及“文学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载“仇必和而解”命题,以往评价争议较多。文章认为正确理解此语含意,应该首先把此命题与其自然观结合起来考察;还特别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命题中的“优”、“和”、“解”三个范畴的本质内涵,就会得出其是建立在元气本体论上的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哲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他在本体论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学说以及精湛的辩证学说,历史观方面提出“理势相成”学说,在伦理学方面,则有“性日生日成”、“珍生、务义”等学说。他提出了精湛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王夫之的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王夫之哲学对现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杰 《教育探索》2002,(1):34-36
一、教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教育这个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因人的总体需要不同而不同。由此引起的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种种争论,总起来说有“工具论”与“本体论”、“均衡论”与“统一论”等观点之争。1.“工具论”与“本体论”“本体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因而促进受教育者在个性、理智、身体各方面自在、完善、和谐地发展是教…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哲学史上,“本体论”问题一直是历代哲学家激烈论争、众说纷纭的一个主题。但他们争论的焦点却不在于“本体论”思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方哲学“本体论”思维发展历程之异同特别是就“主——客”二分的本体论思维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同时以探寻为如何遏制其对生态伤害而寻找一种合适的哲学“本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问题是目前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实践本体论”是本体论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新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学术界震动很大。有人对此新鲜好奇,有人对此迷惑不解,有人极力反对,而有人极力拥护。在这个问题上,产生激烈争论的主要有两派:一是“物质本体论”的坚持者,一是“实践本体论”的拥护者。“物质本体论”的坚持者指责“实践本体论”片面强调主体性原则,以主体性原则取代客观性原则,进而以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一)“心为天下之大本”的心本体论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指作为理学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而言,而且,心学也是作为程朱理学体系自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心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含有“心理”、“心物”、“心性”等多层关系,归根结蒂是主观与客观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西方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大致经历了从“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之后,哲学传统中关于“本体”观念的演变完成了其向近代的“入学本体论”的转向,而入学本体论是指将人作为一切事物、一切知识的终极确定性根据的哲学系统。它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局限,必然演化出表面上似乎与“入学本体论”截然对立,而实际上又紧密相连的另一种形态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浅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赣生 《培训与研究》2005,22(1):112-113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本重点探讨如何正确理解“以人为本”,高等教育发展为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及怎样贯彻“以人为本”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共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并从正面回答了为结束“美学悲剧”而必须解决的五个理论难题,同时简要介绍了“示差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和基本结构。这五个理论难题是:1.要一个什么样的美学本体论?2.是“质一能分析方法”,还是“功能分析方法”?3.如何正确理解美的“社会性”?4.溯本探源,揭示美的示差性本质;5.打破僵化,承认美的功能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通常是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作相互对立的理解,本文在对本体论的含义作初步分析后。结合自己对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认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从认识论层面反思本体论,把对本体论的终极信仰转换为对本体论的自觉批判;揭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诠释,解蔽这些本体论对主体及其主体性的遮蔽,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完整回归,使认识论视域中的主体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主体,从而使主体视域中的客体也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客体,同时也使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成为未被遮蔽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作为对对象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是人的超越性和自为性特质的表征,是哲学的本然使命和永恒课题。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真实意蕴在于马克思并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拯救和完善了本体论,改变本体论的历史形态,建构了实践本体论。“实践”范畴本身独具的特质使“实践本体论”的建构成为可能和现实化。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作为一种独特的本体论建构范式,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缺陷,显示了自身理论的优点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旦大学哲学系及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全国研讨会于 2 0 0 2年 5月 8日至 12日在上海召开。全国各地的 7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 ,提交论文 4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本体论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内容涉及对“本体论”概念的界定、马克思的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问题以及马克思的哲学中本体论思想对当代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等一系列关键性的课题 ,并分别提出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关于“本体论”概念的界定问题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考察了我国哲学论坛上提出的“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前提、根据和实质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一些同志主张以“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其理论前提是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区别,其理论根据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其理论实质是抹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尚未进入教学本体论的自觉理解与建构。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 ,即从“教学本体论”的层面对以往我们对教学存在的认识进行反思 ,力求使我国教学本体论研究从心物二元论为前提的“思维本体论”中摆脱出来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生成论本体论”,从而为我国教学改革提供符合现代哲学思维水平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正确理解原文”、“汉语译文准确性”、“编排上的不合理”、“一般常识”与“印刷符号”等方面,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改正方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一“实践本体论”与哲学一元论“实践本体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人提出的。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改制和建构,特别推崇和弘扬实践在哲学体系和框架中的总体性和统摄性作用。他们好像多半是哲学思想上的“变革者”,力图消解、颠覆和超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大思路,妄想以“实践本论”代替“物质本体论”,用“实践一元论”废弃“物质一元论”,从而把“实践第一”的论点加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