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郭沫若提出李白生于中亚碎叶一说之后,无论是文学史还是工具书大多采用了这一说法。然而根据唐人的有关记载,李白生于碎叶并无确凿证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李白的出生地当以唐人记载为准,即生于蜀之绵州.  相似文献   

2.
拙文《李白出生四川江油补正》在1982年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之后,引起了学术界同仁的热烈争议,十余年来,李白生于蜀中说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学者的支持,1993年出版的新编中学教材《中国历史》也改变了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的说法,肯定了李白为彰明(今江油)人。然而对李白出生地的争议并未停止,近几年主张“非蜀中说”的先生们对“蜀中说”提出了种种质疑,现对这些质疑作出答复,以就教于诸君。  相似文献   

3.
裴斐先生在《“盛唐气象”再质疑》(载1982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一文中,重申了他反对说“李白诗歌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观点,认为“李白对现实怀着深刻的不满,他的作品总的说来反映了唐代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过程”,“反映了盛世的  相似文献   

4.
李白出蜀的年代,自薜仲邕以来,有开元十年、开元十二年、开元十三年、开元十四年等几种说法。今世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开元十三年,而陈钧先生在《李白出蜀年代新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中重申旧说,断定足“开元十年春”。陈文提出的理由有三条:一是从“李白出蜀的动因”上来考察,认为李白的出蜀,是导源于开元九年谒见苏颋而受到苏颋的鼓励和教导,说:“李白之出蜀,既然导源于开元九年之谒苏颋,那么,两件事在时间上就不应该相距太久。所以,将李白出蜀年代系于开元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皆有悖于常情”;二是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  相似文献   

5.
李白一生挥金如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一千多年来,研究李白的学者对此多迷惑不解,因为李白既非官僚,又不是大地主,不知其“千斤散尽”从何处“复来”?裴斐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李白《冬日归旧山》诗的作年。论者认为是开元十二年李白即将告别“旧山”的产物。本文辩其对李白此诗理解有误,坚持李白“归旧山”当是开元九年冬的笔者原说。二、关于李白是否开元十年出蜀。开元十年出蜀论者对李白于江陵见司马承祯的时间持论不确,以至结论错误。本文以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为依据,结合李白出蜀前的行踪,辩其出蜀为开元十三年。三、关于李白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论者将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所叙洛阳至随州之游为开元十七年前,至有开元二十四年拜谒韩朝宗之说。本文以考察李白“还山寻故巢”的时间为基础,结合韩朝宗作镇襄州的期限,辩其拜谒并上书韩朝宗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白先世流放西域一事,学者们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作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甚至大相经庭的猜测和推断: 首先,流放西域的具体时间:有事在“隋末(618年)”;唐初开国三年间(619—620年);玄武门之变中(626年);和天翦除李唐宗宝之年(685年—704年)诸说。 其次,流放西域的具体地区,以条支言,汉唐条支同名而异地,一为汉条支国;一为唐条支都督府。此外,还有条支部,条支海等。再说碎叶,也有中亚碎叶与焉耆碎叶的不同说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蜀道难》,“惊天地,泣鬼神”,是一曲浪漫主义绝唱,千古争诵!对于《蜀道难》的思想,自中唐以来就众说纷纭:有说是讽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有说是讽户部尚书兼御使太夫章仇兼琼的;有说是讽唐玄宗幸蜀的。这都不符历史真实,多近穿凿.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明人胡震亨也说:太白为蜀人,自为蜀咏,不必实有所指。此说未免又低估了它的思想性。近几年来,有些同志在“李白两入长安”的前提下,认为此诗作于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开元十九年,主题思想是:表现“备受  相似文献   

9.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史巧芝同志《说李白<赠汪伦>》(以下简称《说李白》)一文,总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原因之一:史巧芝同志《说李白》一文的引文,出处以至观点同罗忼烈先生《话李白》一文如出一辙(罗忼烈先生的文章见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  相似文献   

10.
李白作诗颇擅用典,《史记》作为古代典故的一大源泉,李白对之非常关注《史记》人物。裴斐先生早就关注到李白诗中有诸多《史记》人物,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史记》人物大都有明显的“士气”,这些士气大致可以归纳为侠刺之士气、国士之士气和隐士之士气三类。虽然士气不同,但共同指向的却依然是李白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11.
1.青莲居士——李白李白自号“青莲”,历来多有猜解。一种说法是,李白举家由碎叶迁往蜀地,居于四川江油青莲乡,因居所而得号。另一种说法,据清代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中说:“青莲花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静香洁,不染纤尘,李白自号疑取此意。”李白受佛教影响,取莲花这一佛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黄锡的《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王谣的《李白》、李如鸾的《古代诗文名篇赏析》、李从军的《李白归蜀考》、唐怀远的《〈早发白帝城〉写作时间质疑》等等 ,都谈到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写作年代。郭沫若、朱东润、黄锡认为是李白晚年因永王事件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归时所作 ,王谣、李如鸾认为是开元十三年 (72 5 )李白二十五岁第一次出川时所作 ,李从军认为是李白第二次出蜀还家安陆时所作 ,唐怀远则认为是李白出蜀后大约二十七八岁左右以安陆为立身之地并开始第一次漫游…  相似文献   

13.
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据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记载,李白出生的晚上,李太夫人梦见长庚星(太白星、金星)入怀,所以生子取名曰白,字太白。因此,李白被说成是夜空最亮的一颗星临世,他本人也以此自炫,生了儿女,皆以此取名。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15.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历史学众说纷纭,无一定论。20世纪70年代初,敦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但由于将史料中公元421年的历史事件与其后200年隋末的另一历史事件相混淆,此论无疑是错误的,本对80年代关于李白出生地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否定了李白“出生于长安”和“李白是蜀生之蜀人”的结论,并清理了研究李白出生地应该依循的脉络和参照的史料,对从何处下手的问题也提出了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蜀遭奇》是郭老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八日乘江津轮出三峡时在舟中作的。他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大家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初到长安时送友人入蜀写的一首乐府体裁的诗。这首诗,以雄健的语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调,描绘了蜀中地势的险要,道路的崎岖,环境的恐怖,寓寄了作者对当时即  相似文献   

17.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对诗仙李白的描述,狂放不羁,不阿权贵。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祖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早年迁徙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今前苏联托克马克)。他5岁时随父迁到四川,26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湘、鄂、鲁等地。此间,他学仙访道,饮酒赋诗;结交文友。他的狂放性格和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据唐代史书,清代方志以及近现代人的考古成果,论证了李白“一房被窜于碎叶”的这个碎叶是哈密碎叶。彻底排除了流放中亚碎叶和焉耆碎叶的任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杨倩 《初中生必读》2023,(10):34-37
<正>蜀江畔,一位青云当衣、白霓作裳的男子,仰首饮尽碗底的最后一口浊酒,提着龙泉宝剑登上船,从此开启云游四方的生活……一、走近李白李白的祖籍是个谜,最靠谱的说法是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因此李白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20.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是否到过零陵?古今学者都未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 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说:“开元十三年乙丑,太白出游襄、汉,南泛洞庭,东至金陵、扬州,更客汝海,还憩云梦……”。“乾元元年戊戌,终以永王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三峡,至巫山。”“未至夜郎,遇赦得释。还憩江夏岳阳,复如寻阳。”据王谱考证,李白似乎只到过洞庭,没有涉足零陵,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肯定了李白到零陵的游踪,他认为李白是在流放夜郎途中游零陵的。而郭沫若的《年表》则认为李白流放获释后来过一次。此外,近来出版的王伯祥的《增订李太白年谱》与八三年编写的《永州文物志》,均无李白至零陵事迹。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册子《李白》,对李白至零陵事也说得较含混。笔者认为,李白一生到过零陵两次:一次是年轻时期出蜀远游,一次是流放获释后返回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