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讯     
王光明,曾峥.数学教与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定价12.8元(包括邮资).邮购请与《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联系. 曾峥,王光明.数学课程与评价基本理论及其发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该书12.8元(包括邮资).邮购请与《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联系. 齐建华主编.现代数学教育.大象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定价23元,另加邮资每本2元.主要内容:数学素质教育;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现代中学数学方法与教学;数学教育评价;中学数学教育研究.适用范围:丰富的案例适合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十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决”和中学数学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解决”和中学数学课程·俞求是·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引入一些国家的数学课程中。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明确提出应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在《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定势思维作为人们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在形成中学生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正确地认识思维定势的内涵及其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近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与我们熟知的“双基”并列,这是数学教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进展,说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已作为数学课程和教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其地位和重要性被进一步确立.  相似文献   

7.
1实验的背景与目的1.1国内外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形势(1)问题解决法(又称发现法或探究法)是当今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1980年4月,在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公布的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提到:“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顺利进行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2)国内由杨之、徐沥泉先生提倡的MM教育方式(贯彻数学方法论的数学教育方式)实验,已于1994年通过由王梓坤院士、徐…  相似文献   

8.
易良斌 《云南教育》2002,(28):20-2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是什么?数学教师对此应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推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沿着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一、科学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首先从“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材的编写建议“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和“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一条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数学史选讲”.这说明数学史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进入中小学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对数学史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很多研究者著文作了论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文化”以单独板块2003年首次出现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至今已有3年.不可否认,作为课程的最终执行者,大多中学数学教师对它仍心存疑惑;中学数学课程与数学文化之间能产生确切的联系吗?这些联系能否进入数学课堂?它与数学教学任务的达成会不会出现矛盾?……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妥善解决,“数学文化”便难以走进中学数学课堂,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也将只是一种形式.因而,对于“数学文化”的教育,中学数学教师迫切希望得到事实的明证,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断言,由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博士等著的《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实证研究,与该课题前期研究成果——张维忠教授著的《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相比,前者更直接地涉及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为数学文化走进中学数学误堂展开了切实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索引     
如需要索引全文请与咨询部联系电话:(010)84043003 联系人:刘老师 教学理论 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的常用策略/王济贫,郭江荣∥中学数学研究(南昌),2012.5.1~3数学习题课的主体参与策略/朱威∥中学数学月刊(苏州),2012.4.60~61 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数学试卷“讲”“评”方式/SE弟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西安),2012.5上.48~50“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沈永彬∥中学数学:  相似文献   

13.
刘桂云 《辽宁教育》2014,(10):68-69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分别在第一、二、三段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明确指出“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现行众多“课标版”教材可以看出,数学史和相关数学知识的历史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周雁 《天津教育》2014,(23):116-116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提出了“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并指出以下具体目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说明,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独立思考,是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应该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日常教学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亮点之一是:由“双基”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一直是中国数学教育的核心。在“双基”的指导下中国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扎实,可以说,我国“双基”教学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仅有“双基”...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把“获得数学堆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提出,是将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看作是一种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究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晚过:“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仪仪从...  相似文献   

17.
李月菊 《中学文科》2009,(14):22-2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强调“数学思想”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亮点。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中,更将“数学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纳入了数学课程目标之中.从而也就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数学思想”的关注。然而,我们又看到:由于《标准(2011)》“没有展开阐述‘数学的基本思想’有哪些内涵和外延,这就给研究者留下了讨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学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