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以“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舞台上十分引人注目。这股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一直为东西方学者所关注,并且产生了众多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基本原理方面违背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因而不能把它划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围之内;有些学者则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革命理论,因此它是在当代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呢?在理论的教学研究中,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性质判定,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是非问题。为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本文将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对它的理论性质进行初步的评析。  相似文献   

2.
段爱菊 《天中学刊》2007,22(3):26-27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发展问题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启示,争夺意识形态“霸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实质,理论宣传的“阵地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积极的“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回归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反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一股重要的右翼思潮。这一思潮在理论界主要表现为“告别马克思”论、“发展马克思”论、“超越马克思”论和“回到马克思”论等形式。其基本理论手法有曲解马克思主义、肢解马克思主义、“重解”马克思主义、瓦解马克思主义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内容、理论基础和理论实质构成了其系统的理论规定性,必须深入识别。  相似文献   

5.
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进一步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思想。同时,对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彻底否定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纯粹“观念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推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相比,最大特点之一是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05方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但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着严重的对马克思主义不自觉和不自信问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内生性“失位”、“缺位”、“错位”的把脉和外生性“移位”、“抢位”的诊断,认为要通过“稳位”、“归位”、“定位”“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使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点的教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具有科研创新和科学人文素养。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建设的合力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造”、“变形”后的理论形态,也并非在中国从事纯粹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经验”的分学科(哲学层面)总结。毛泽东哲学就其生成机制、基本特点,抑或主要内容而言,都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无特定哲学体系、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烈现实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侧重于脱离实际的纯粹学理性推究,无关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无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论证;因此,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实践论的世界观,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是描述世界规律的学说,而是实践的、革命的理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是其理论的主体原型.马克思主义正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而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使得自身既具有“解释世界”的理论性,又具有指导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依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双重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双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必须围绕“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两方面进行研究。这两方面研究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理论大厦中,“社会”都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旨趣不仅仅在于解释社会,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始终作为其理论主线而存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更是旗帜鲜明地声称“社会”即其理论建构与公共实践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以“社会观”为核心视角,围绕“社会”的涵义、价值、变迁、解放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做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比较,并从现实层面解释两者差异的生产,最后指出两者的理论共性。  相似文献   

15.
在重新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实践是马克思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是识别各种理论是否具有认识的现实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根本标准。今天,要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纯理论问题。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能识别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贯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效整合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资源,“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近期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兼任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文轩教授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的变革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应对这个严峻的挑战。在如何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解释现时代的变化、如何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等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尽管它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歪曲”和“偏离” ,但是它的种种理论尝试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 ,洋溢着一种理论的朝气。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曾经在我国思想界刮起过理论争鸣的“旋风”,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有了“狂飙突进”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否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何以可能的?本文对此略谈拙见。  相似文献   

19.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题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是近些年开始流行的一个观念。传统马克思主义以“革命”相号召,可以恰当地称为“革命”范式。与之相区别,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可以恰当地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建设”范式。“三个代表”思想深化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邓小平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至关重要,研究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作者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行“动态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重大创新。“动态研究”有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