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角度之一:课文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光合作用?文章从第四段到第八段讲生物获得食物的“自养”方式。这一部分的绝大多数文字是说明光合作用的。这无疑十分重要。因为光合作用讲清楚了,绿色植物的食物来源问题自然清楚了。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再把“异养”方式,食物链等知识简略介绍一下,那么归根到底几乎所有生物的食物都来源于光合作用这一点,也就容易明白了。教学方法与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本文,属于“中间开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明确突破口提出的问题。可设汁下列问题:(一)课文哪几个段落是说明光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大的篇幅说明光合作用的?为什么要这么大的合作用?(二)前面三段说明了一些什么内容?(三)后面几段说明了什么内容?第一道思考题的  相似文献   

2.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设计山西/李云川《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食物”的概念应是本课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明白“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并不都是一致的”。我对此设计了如下教案:(1)出示小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2)提问:指出哪些是食物?(3)提问:“尸体”...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选自一九五九年三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是一篇饶有趣味的说明文。它从生物由于生命活动的维持、生长发展的需要出发,说明一切生物是如何获得食物的道理和过程。 文章开头先从具体事物着笔,提出生物需要很多构成躯体的有机物质和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而构成生物躯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有机物质、能量从哪里来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成为课文中心“食物从何处来”的前导题。答案是:从食物中来。文章很明确地指出:“一切生命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就是一切生物所必需的食物。  相似文献   

4.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昨天跟大家第一次见面时,曾布置同学们回去自学《食物从何处来》。有一个附带的要求,不光看课文,还有什幺?生(1):说说自己阅读的步骤。师:对了,同学们有没有这样做呢?这篇文章我估计你们是容易懂的。我们学这篇文章有一个有利条件,课文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了解关于食物来源的一些科学知识,学习抓关键、下定义、举实例、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二)几个词语:糠(kāng),“康”是声符,“米”是意符,与米有关,稻谷的皮或壳.麸(fū),“夫”是声符,“麦”是意符,与麦有关,是小麦磨面过筛后剩下的皮屑.赫(hè)赫:非常显著的样子.赫赫有名,非常有名气(三)几点认识.①第二大段开始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设问,使文章醒目,提醒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属于科技说明文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 ,有的阐明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 ,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食物从何处来》(以下简称《食》)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 ,很好地体现了“例子”作用。我们试想 ,自然界的生物品种繁多 ,千姿百态 ,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 ,生存方式和习性也互有差异 ,要把这千差万别的各种生存的问题阐述明白是多么的不易 !而本文作者却把如此复杂的问题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 ,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复杂的科技说明文时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特级教…  相似文献   

7.
《食物从何处来》是一篇介绍食物来源的科普文章。内容既浅显又深奥 ;语言既生动又专业 ;文章主旨即显露无遗又蕴含丰富。因此 ,在设计、教学本文时 ,我并非以“告诉”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没有把让学生“知道”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 ,而是想方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设法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情感经验 ,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能力 ,启发悟性 ,培植人文精神和人本意识 ,让学生在思维和心理的交互活动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吸收和内化。具体说来 ,在本堂课教学中 ,我尽力遵循一个学习原则 ,凸现一种教学思想 ,追求一种教育境界。一、遵循 :明事理、…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 我与学生共同探讨《食物从何处来》一课的语言特点。 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介绍食物来源的科普说明文。全文结构谨严,脉络分明,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学本文可从剖析结构入手理清全文内容,同时注意学习多种说明法。一,本文的结构(一)导析:本文紧紧围绕着“食物从何处来”这一中心问题,逐层说明,一脉贯通。参看下表,弄清本文与同类说明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食物从何处来?动物(包括人)的食物"最终"从植物中来,植物的食物从大气和土壤中来.然而从大气中吸取的二氧化碳和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它们本身又都不是食物,它们只有"在阳光下",在叶绿体中,反应"变成"食物.植物如果吸入二氧化碳的量和水分的量不足,就会挨饿甚至饿死.这样,上好第5自然段就成了整个教学的关键.怎么上?  相似文献   

12.
【原文】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分析】科普说明文怎样一开头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头段相当重要。《食物从何处来》的开头段很有启发性,而且语言很形象。它先不急于回答“贪物从何处来?”这个问题,甚至不提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设想学生不善读说明文,特别是文中那些准确用语,总难被他们注意到。像“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这句话,学生读后,还以为是说绿色开花的植物根“大”。其实,它是说绿色开花植物的根“多、杂”。如此,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到这些用语并把它准确读出来呢?变朗读为评读可以一试。评,就是指学生对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个或一组问题板画、问题板书或问题语进行评说,目的是借以发现教师有意漏画错画、漏书错书或漏说错说的文中准确语。这样一来,文中的准确语是注意到了,可文中的典范句就可能学习不到。这就使我想到要用一…  相似文献   

14.
结合点一:学生读课文第10段,画出本段所使用的动词:跳、拔、陪、聚、点、磕、退、架、飞,并思考动词的作用。片断训练:仿照此段以“打防疫针”、“纺线”、“陈佩斯吃面”、“接力赛”、“拔河”……为题写一片断,至少使用5个动词,表现人物的特征。结合点二:学生读课文第11段,讨论:找出文中使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地方,体会写景从多方面着笔,思考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的目的是什么?(衬托出我渴望看戏的迫切心情)片断写作:请同学们仿照第11段的写法,以“我”终于获奖了,怀揣奖状回家情景写段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喜悦心情;或月考失败了,回…  相似文献   

15.
16.
●谈永康一《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第十册)是一篇说明文,自然要对地球的情况作一番准确形象的说明和介绍;但它又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不同在作者带着浓浓的感情在说明,在介绍。这一点从课文的题目就可以感知了:文章明明在写地球的外观、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以及地球是目前适合人类居住的惟一星球,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取做“地球”呢?因为作者不只是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综观全文,“爱”字贯穿始终,作者的“爱地球”,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写赞美诗,更多的是以一种忧患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与其说…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的教学重点,在选择读写结合训练点时也不相同。《颐和园》一文,读写结合训练点较多,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写,深化对文章的体会;可以变换体裁写,以内化文本语言;也可以在阅读中得法,迁移全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达到读写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说明文题材单一、文本平淡,语言缺乏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读起来觉得缺乏味道,教师教起来也觉得兴趣索然。但无可否认,说明文的社会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冷静客观的陈述、简洁明快的风格,让读者得以很快了解事物的特点,由此可知说明文用途很多。如何才能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呢?一、由词入境,咬文嚼字语文味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倾向:将接受性学习丢掉,单纯地抓探究式学习;将教师的主导性丢掉,而过分强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说明文题材单一、文本平淡,语言缺乏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读起来觉得缺乏味道,教师教起来也觉得兴趣索然.但无可否认,说明文的社会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冷静客观的陈述、简洁明快的风格,让读者得以很快了解事物的特点,由此可知说明文用途很多.如何才能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呢?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A4):49-50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小学的高年级的阶段,在语文知识方面是需要有所拓展,有所提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加深和知识范围的拓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关注语文阅读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对小学六年级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而探讨和研究,力争促进学生的读写效率及教学效果的改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