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围绕生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总观麦克卢汉对生态问题的论述,其特出之点在于对生态之艺术特质的强调,这也是麦克卢汉生态思想的精义所在。麦克卢汉认为,生态在现代的涌现是技术发展产生的后果,因此,生态并不是自然。质言之,生态是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它在特征上有点类似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但不同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其不同在于它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特质。就艺术而言,在麦克卢汉眼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感知、作为一种成分,参与人们的存在,为人提供新视野,使之适应新环境,与新环境建立关系。可以说,麦克卢汉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美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 传播媒介是文明史最直观的拓印。传播媒介与人类文化教育的历史呼应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学问,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石头是穿越纵向时空的媒介,纸张却倾向于横向文化的联结。印刷文明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哪些联系,法律、规章制度和特定的民族意识形态如何利用印刷机器得到不断强化。今天媒介的科技运用实际上犹如一把刻有精确数值的文明之尺,甚至可以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的差异性视角揭示了媒介对于沟通与文化、个人感知之间的决定性影响,将其理论视角延伸至媒介权力,将有效地解决媒介权力研究缺乏媒介技术分析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技术和人的关系是媒介环境学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表明,它所奏响的是现代性的变奏曲。在麦克卢汉时代,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注重考虑"技术给人带来什么",而不追问"技术对人做了什么",这一共同特征使他们的理论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波兹曼将媒介和文化结合起来,对印刷术评价较高,而对摄影术、电视评价较低,认为它们侵蚀了启蒙时代苦心树立起来的主体地位,具有反现代性的色彩。后麦克卢汉时代,影响最大的莱文森提出了人性化趋势理论、补偿性媒介理论和新型地球村理论,高扬人的理性,预言新媒介技术将带来更好的民主和更好的地球村。在理性、民主这些现代性价值遭遇反思的今天,它们也未能完满解答技术和人的关系本质。  相似文献   

5.
对计算机教学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局限于技术性操作,要上升到学科和文化的高度,可以说计算机已经成为各个学科和知识领域的重要媒介,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就是信息",麦克卢汉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媒介只不过就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具体承载,但是他认为,媒介和信息是相互紧密连接的,没有媒介的渠道就谈不上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阿尔弗雷德·科尔兹布斯基发展了普通语义学,并效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普通语义学表征为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在其代表作《科学与精神健全》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想法。这种对非亚里士多德方法的坚持,与麦克卢汉的论证是一致的。科尔兹布斯基的普通语义学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思维和推理方法,此方法折射出不同的新型媒介环境。麦克卢汉发展了他的理论,并沿着内在环境之图谱与外在环境之地域之间的界面谈论媒介环境。我们需要调节、提取、了解生态,需要生态学知识,需要科尔兹布斯基和麦克卢汉描绘的生态学。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认为,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引入尺度的概念,媒介的内容和形式相分离;媒介是肢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成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标志;媒介有"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媒介即尺度,是理解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郭磊 《教育艺术》2004,(12):42-44
一、引 言 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间,文化方式发生着历史性的变迁,文字文化的统治地位正面临"视觉文化"的挑战。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认为,人类传媒手段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语言阶段、文字阶段、印刷阶段和电子传媒阶段。前三个阶段可归为语言符号阶段,最后一个为视像符号阶段。视像符号不仅包括以电影、电视、电脑为主体的电子传媒,还包括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形式。他阐释了媒体的文化内涵,并且把媒体看作是社会交往的技术媒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按摩"等媒体技术观,这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激烈争论。本文主要对"媒介即按摩"进行辩证分析,阐述其理论意义和其对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的现实价值,进一步探讨当今社交媒体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麦克卢汉研究”中,有关其思维方法的探讨是一薄弱环节。文章从哲学层面分析了麦克卢汉思维方法的特征,提出可将现象学取作一条对其思维方法加以解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