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川 《辽宁教育》2003,(10):28-29
知识,首先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公共知识即在人们长期的交往实践中所达成共识的、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定。比如数学中的“十进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比如对一个字的书写和发音;比如对一个物体的命名等等。公共知识是人们建构的产物。这个命题的意含是:公共知识就像房屋、桥梁、玩具、汽车、佛塔、陵墓一样是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像金子、石油、煤炭一样发现的结果。“发现”意味着,不管你发没发现,它都“存在”在那里,它具有客观的独立性。而“建构”则渗透着人们的主观意趣,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人们的利益、立场、需要、趣…  相似文献   

2.
知识可以区分为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公共知识即在人们长期的交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定。比如数学中的“十进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对一个字的书写和发音、对一个物体的命名等等。公共知识是人们建构的产物。这个命题的意含是:公共知识就像房屋、桥梁、玩具、汽车、佛塔、陵墓一样是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像金子、石油、煤炭一样是发现的结果。“发现”意味着,不管你发没发现,它都“存在”在那里,它具有客观的独立性。而“建构”则渗透着人们的主观意趣,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人们的利益、立场、需要、趣味、眼界、胸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建构知识"之意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知识,首先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公共知识即人们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所达成共识的、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定.比如,数学中的十进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对一个字的书写和发音,对一个物体的命名,等等.公共知识是人们建构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个性知识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它操纵于幕后,不易察觉;它与公共知识相对,两者共同构成个人知识的整体;它存在于个体,建构着“这一个”,其价值有待揭示。基于对其存在特点、结构层次的探究,从建构的视角分析了各层次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个人知识观及其对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知识是相对于公共知识而言的。教师个人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而领会并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缄默性和对话性等特征。在个人知识观的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培训在理念上应实现由“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转变,在内容上应强调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在模式上应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强调教师的反思与体验。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知”与“行”的一体性,而并非是探讨“知”与“行”的孰先孰后。今天,这一思想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启发。它提示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偏重公共知识的灌输,而应将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同等看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自己独有的个人知识。  相似文献   

7.
知识建构领域研究者认为知识建构不仅包括个体的知识获得,更强调共同学习者的知识细化、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并提出知识建构中关于观念、社区和手段的十二条原则。为了对混合式灵活课程( HyFlex)中在线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小组根据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建立了在线学习对话分类表,从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对在线对话过程和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四门课程每次教学的视频记录、文本聊天记录和语音对话记录,本研究根据对话发出方、接收方和对话类型形成对话交互矩阵,然后结合对话矩阵及内容分析,形成在线知识建构过程中质性资料的量化统计数据、内容分析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参数等。基于这些数据对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线学习成员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公共知识建构的集体责任,用“回答问题”及“反馈和评论”方式促进社区的知识发展;彼此间平等对话,呈现开放均衡的交互形态,相互依存地进行学习;开展的对话平等而有效,所有成员在其中发展自身的观点,实现了知识创新;积极分享资源,并建议和分享应用的经验和方法,促进了实践中建构性地利用资源。可见,创新、相互依存和公平参与在本研究中所分析的在线知识建构中得以实现,并成为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交响音乐是音乐创作中最复杂、最富有戏剧性的一种类型。它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它以特有的方式影响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就像交响乐一样,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回味历史的史诗,他们都是精神产品,只不过一个是文字。一个是音乐罢了。而我们中学语文教材汇聚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课就像一首大型的交响音乐。要给学生以宽广的音域,以我们各种“乐器”的协调、组合,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激发他们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寻幽探胜。  相似文献   

9.
从教材概念出发的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掌握。这种书本知识是由国家组织某一领域的学科专家编制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科知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往往是分离的,并被看作是有待占有的“对象物”,因而这种知识具有客观属性。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传递“法定知识”的主要载体,它是以“公共知识”的形态出现的,这就造成教师、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形态的资源被排斥在知识形态之外。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易停留在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过程性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体验,使得“个人知识”的存在缺乏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十分注重个人的思考能力,而讨厌那种只掌握知识的“工具”。在《论教育》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利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或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向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它不同于教案,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以“经验认知”为导向,带有较强的形式化、精英化、功利化倾向,忽略了社会实践本身其实是一个知识生产建构的过程。切入建构主义视角,将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核心理念转换为更高层次的“研究”,鼓励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参与社会实践,是走出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困境的有效思路。社会实践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基础上的研究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两者在参与对话中形成的主体间性推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学(生)-研究”三者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循环往复递进的关系,由此促进了知识的再生产与进步。这些思想为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线索与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教师个人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感悟和领会从而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它实质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个人知识”具有假定性、实践性、智慧性、境域性、综合性、缄默性、不易传递性和保守性等特征;而“反思学习”是“教师个人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教师自我观察有四个视角:自我经历、学生眼睛、同事感觉和理论文献。  相似文献   

14.
观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 ,从而揭示其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历史经验证明 ,许多科学的发现 ,都是经过观察 ,掌握了感性材料后 ,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而实现的。所以说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 ,是人们获取感性材料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 ,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 ,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 ,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他还说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那么 ,如何通过深入、细致、全面、耐心而持久的观察 ,实现科学发现呢 ?一、要认识观察…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要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现实得多。对庄子来说,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之源于行丝毫不亚于行之遵循知。只有“有用”的知识才有价值,而知识要有用,就必须像变动不居的现实一样,灵动如流水。此外,个体的“知”的层次也在变,这一点直接关乎“行”是否奏效。对一个处于“知”的较高层次的人而言是恰当的行动路线,对处于“知”的较低层次的人则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当代有关实践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研究可以补证许多传统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庄子的无意识、直觉以及与变化为一的知行理想。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具有美的本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即美的规律的体现。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积极的认知者、在知识建构社区中学生承担集体认知责任、知识是在问题情境中不断生成等体现了主体美、秩序美、生成美。以知识建构的视角看教学实践还存在着教学认知上知识生成和问题情境的割裂、教学内容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分离、教学过程中知识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忽略、教学评价上工具激励与共在审美的分歧等问题。由此提出教师像艺术家那样思考和行动、学生像“专家”那样创造和发展、课堂为了形成连续的审美经验流等建议,期冀将知识建构理论融合课堂教学,让知识转变为核心素养,实现“以美启真”“以美立人”“以美培元”。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知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知识管理是在信息资源管理基础上产生分化出来的新概念,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的发现、组织、传播和利用,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力的一种管理。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对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管理,显性知识也称为客观知识或可编码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信息深加工的产物,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深化和发展;②对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的管理,隐性知识是不可编码的,而是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人脑中,因而可以看作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8.
任兴洲 《教书育人》2007,(11):63-65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85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察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社会学束家普尔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性.它是社会各知识权力共同体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而课程改革更是围绕“官方知识”的政治活动.与阿普尔的逻辑相一致,则“关于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课程知识观也充满着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作为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在当代世界性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课程知识观与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存在着特殊联系,因此在课程知识规领域,各知识观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并存”关系。而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转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