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中代表们就“大学精神的衰微”、“大学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大学精神的提升和大学制度的创新”等方面研讨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这对于我国大学今后更多地从精神文化和制度创新的层面来思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丰 《现代教育论丛》2009,(1):83-85,75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中的圣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曾经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中国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本文在分析大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现状及其问题,以期探寻构建中国现代大学之精神的途经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按"逻辑自洽"法则解构大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着“逻辑自洽”法则,对作为大学精神内核的科学精神、人精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分层剖析和新的概括;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内容,即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协作精神;提出了大学精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强调了大学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是同一事物的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大学精神不等于大学个性。  相似文献   

4.
李培森  周鸿 《时代教育》2007,(9Z):11-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人格特质,大学精神产生于大学文化主体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主体与其外部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其中“大学之境”、“大学之人”、“大学之事”构成了一所大学“永恒的风景”。大学精神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流变过程,需要时间去锤炼.需要历史的反观。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文摘     
大学需要建设“精神围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目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高等教育工作汇报。会议认为,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变。5月13日和14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重塑大学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就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学精神日渐衰微;大学…  相似文献   

7.
黄河科技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首位;坚持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的活力;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和其他工作的全过程;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以党建为核心、党政群齐抓共管的机制;坚持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坚持弘扬“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黄科大精神。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的企业家精神”和“大学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两者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又有着内在的冲突性。如何实现大学精神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的统协整合是21世纪大学的理性选择,这就是人文精神加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宏观视界下的大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人类再一次站在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于是“选择”、“反思”、“批判”等话语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间,便成为人们谈论、探询和争鸣的话题。在世人众多的追问中,也包括“大学是什么?”、“大学何以存在?”、“大学以何发展?”等这些在往日看来完全是常识性的问题。可见,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正赋予大学以新的内涵,使大学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由此,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大学的外在特征,重读大学的理性精神,便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而大学精神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即内核的)一致性和传承性,同时大学精神也在与时俱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所以,两方面结晶升华出来的大学之“大”,大在“大道”(宗旨)、大在“大众”(主体)、大在“大师”(实体)、大在“大容”(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人学精神在人学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黄科人精神”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它既是一种校园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首先要明确“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及概念界定,其次要探讨人才培养的要素特征,还要对“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办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办学特色化。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形成特色的核心和前提。民办高校必须在特色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开拓创新,积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凸显办学特色。黄河科技学院依靠独特的办学宗旨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不断增强实力的基础上,初步显现励志图强开创民办高校发展新路、厚德博学创“三统一”育人模式两项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自学考试辅导班到国家承认学历的社会主义民办大学,从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和谐发展,黄河科技学院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坚持党的领导、良好的教学质量、鲜明的办学特色等,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河科技学院在25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面向市场,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专业设置,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深化网上教学改革,强化电大内涵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打造开放教育品牌的重点。基层电大优秀的网上教学质量是展示开放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全国基层电大认真贯彻中央电大强化网上教学质量管理精神的氛围中,湖州电大坚持不懈地进行网上教学改革,开展创新创优活动,形成了网上教学的“恒、强、新”特色。即持之以恒的决心,强劲的管理力度,丰富的教学创新活动和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方泽强 《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13-15,46
"大学有精神吗?"、"大学需要什么精神?"等命题的解读对大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平原教授的《大学有精神》可视为从文学角度解读大学精神。"大学有精神"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大学要是健康的;二是大学要有崇高的追求;三是大学本身就是精神的象征。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或许不需刻意达成一致意见,关键是能对大学精神的"问题基点"产生思考、形成追求,从而推动大学往理想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企业流程再造(BPR)通过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重组,降低流程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公司竞争力,彻底改变企业管理方式。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海南电大”)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运行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海南电大未来的发展。海南电大应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思想,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改革管理机制,提升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品牌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品牌的内涵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维度,体现了大学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大学品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是对大学核心价值的深化和升华。大学品牌建设就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大学品牌建设应重点放在培育大学精神、创新大学理念、塑造学校形象、优化人文环境、建构大学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载体,成为区域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福建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优化整合科技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聚能效应、协调效应、转移效应和外脑效应,增强科技人力资源引领经济、支撑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