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艺批评标准的问题,是文艺批评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任何文艺批评,都是依据一定的批评标准而进行的。文艺批评的阶级性,首先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批评标准上。批评标准的阶级性质,不仅决定着文艺批评的方向和性质,同时对文艺批评的社会效果,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了批评标准的依据,文艺批评工作者对于敌、我、友,才能了了分明,对于文艺现象,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和评价;否则,文艺批评就无法进行,阶级的使命就无法完成。中外古今,没有批评标准的文艺批评,从来是没有的。一九三四年,鲁迅先生就曾明确指出:“……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  相似文献   

2.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著名的京派批评家,他在文艺批评上倡导“感情的批评主义”。并以“感情的型”作为衡量文艺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尺。他在文艺批评实践中以“感情的型”为标准,从人格与文格互释的角度解读鲁迅,超越了同时代人对鲁迅的评论。他从内容与形式糅合的角度解读中国绘画,从而证明了“感情的型”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阐释力和普适性的艺术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中,关于文艺批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文艺批评问题,把它看作文艺界思想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一再强调要发展文艺批评,而且指出“文艺批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许多专门的研究”。与此相联系,他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郑重地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关于两个批评标准的关系,他认为:“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  相似文献   

4.
《文学报》1993年11月刊载毛时安的文章《批评的瘫痪》指出,昔日被视作“皇后”的文艺批评,如今却成了越来越遥远的海市蜃楼。报刊杂志发表的那些没有一点锋芒和灵气的文章,显得平庸而且俗气,沾污并败坏了文艺批评的圣洁名声,使批评陷入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可以推诿说是严肃文艺  相似文献   

5.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理论是卓越的理论建树。本文从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批评的方法、文艺批评的原则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理论 ;指出坚持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理论 ,有助于克服当今文艺批评中的单调局面 ,从而推动其朝着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文艺批评的立足点是对文艺作品的评论,并通过这种评论指出文艺作品的成败得失,总结创作经验,丰富发展文艺理论,帮助读者提高鉴赏能力,以期最终达到发展繁荣文艺的目的。要进行文艺批评,总要依据一定的准则,诚如鲁迅所说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艺批评的标准。过去我们的理论界,长期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批评标准,随着“文艺为政治服务”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孔子的美学观及其文艺批评标准,认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为:区分而又统一美与善;肯定人物的风度美;自然美的“比德说”;批评标准的“中庸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已经走过了50年不算短的路程,它经历了由角色化到对话式两个阶段。前30年属于角色化阶段,或者说,角色化占主导地位;后20年、特别是后10年,对话式占主导地位。角色化文艺批评主要表现在:批评理论的“克隆政治”现象;批评实践的“骂”与“捧”现象;批评界的“斗”与“争’现象,是具有高度政治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专制主义批评模式和视界。对话式批评虽然刚刚起步,但它对新意义追求的努力已经敞示出来:文艺批评理论由单质结构向多质结构转换;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多样和丰富;从多元并立走向多元互补,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批评方式和视界。应该说,文艺批评由角色化向对话式的演进,是文艺批评视界的不可逆转的尚新求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传伴随着中国的诞生已经走过了50年不算短的路程,它经历了由角色化到对话式两个阶段。前30年属于角色化阶段,或者说,角色化占主导地位;后20年、特别是后10年,对话式占主导地位。角色化文艺批评主要表现在:批评理论的“克隆政治”现象;批评实践的“骂”与“捧”现象;批评界的“斗”与“争”现象,是具有高度政治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专制主义批评模式和视界。对话式批评虽然刚刚起步,但它对新意义追求的努力已经敞示出来:文艺批评理论由单质结构向多质结构转换;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多样和丰富;从多元并立走向多元互补,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批评方式和视界。应该说,文艺批评由角色化 话式的演进,是文艺批评视界的不可逆转的尚新求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批评主体在长斯的文艺批评活动中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准备和思维格局,这就是批评心理定势。本文从生理机制、心理基础和后天因素等方面探讨批评心理定势的形成原因,指出批评心理定势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个体性与群体性、自觉性与自发性、复合性与简约性相统一的特征,最后分析了批评心理定势在批评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负面影响及避免负面影响的办法,以期为文艺批评活动提供批评主体的心理运动规律方面的知识,促进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回顾新中国50 年来的文艺批评,不难看到,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对繁荣文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必须运用科学的批评标准;贯彻“双百”方针,是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文艺批评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古代大量的“诗文评”和西方所谓“诗学”,是它的古典形式。有文艺批评就一定有批评方法,有批评方法就有必要赋予理论形态的总结。马克思指出:“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真理的探讨本身应当是合乎真理的,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页)为使文艺批评成为“合乎真理的探讨”,并且寻求“扩展的真理”,有必要对文艺批评方法与方法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期待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批评;批评则仰赖于切合文艺本体特性的批评标准。顾名思义。文艺批评,应是文艺的批评;文艺批评标准,也应是文艺的批评标准。可是,一直艰难运作的我国当代文艺批评,却长期失去自身的内力,而是听命于政治的牵引。于是,文艺批评成了政治批评,政治标准也就成了第一的甚至唯一的批评标准。这情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无疑已有较大的改观。那种把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论,内容异常丰富,包括文艺批评论的理论基础、批评标准、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在此,仅就批评标准问题,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结合他们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的评论,进行一些探讨。一恩格斯在1846年底——1847年初,写了一篇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长篇论文,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美国和英国争相拥有的名士。他兼诗人、评论家、戏剧家于一身。在美国,艾略特的论著比他的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他提出了“非个人化”与“客观对应物”等新的诗歌创作原则,对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英美新批评派及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诗歌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繁荣。文章从四个阶段来探究艾略特文艺批评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论述邓小平的文艺批评观,要与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从宏观中去把握。邓小平的文艺批评观,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文艺批评标准,是对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的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提出文艺作品的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意义重大。强调文艺批评的建设性是其文艺批评观的基本特色;他还指出文艺批评应实行艺术民主和以防“左”为主。邓小平有句名言:“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这就是邓小平文艺批评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发展文艺批评,需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净化批评环境,但根本问题是加强“批评理论”建设。否则,文艺批评的重建和发展将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依据新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对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两个有争议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认识。(1)关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文章阐明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等重视,是毛泽东品评作品的一贯要求,是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批评观和批评标准,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个别词句”,可以把它与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区别开来。(2)关于毛泽东的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观。文章阐明政治“决定”文艺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不确切表述,而在总体上毛泽东是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