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充分认识中原"古都文化"的潜在价值,遵循历史上业已形成的内在文化脉络,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度结合,凭依"商都文化"资源发展郑州大都市经济,用"五都文化"资源打造城市珍珠链经济带,以"中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经济群落,形成点、线、面发展格局,加快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从而实现中原经济区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原文化的内涵应突破平面罗列式的研究方法,注重中原文化内涵构成的体系性.中原文化内涵的体系性研究可以贯穿于中原文化的内容、中原文化的特征、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明的影响等关于中原文化核心理论内容研究的全过程.立体而全面地构建起中原文化内涵的体系,对于深化中原文化理论研究、展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原崛起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中原崛起,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立足已有的中原文化资源,加大文化整合和创新力度,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文化的成果推进中原和谐发展和崛起。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古西域龟兹文化、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特点的介绍,凸显古西域龟兹文化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互摄互补,方才汇成了今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象。  相似文献   

5.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原文化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谐中庸、讲诚信、重承诺、忠君爱国、重礼仪、讲人情、官本位和重农抑商等内容糅合在一起体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原文化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部分内容逐渐突显,因此,有必要厘清那些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因素,以实现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的工商文化转变,由宗法制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转变,由伦理本位文化向人本位文化转变,使中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在全球化语境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缘起主要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命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原历史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开发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阶段性猛增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供给相对滞后;以文化生态优化杠杆,快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当代中原文化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文化圈层存在形态、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合理结构与发展状态、良性文化圈层对消极文化的竞争态势和能力等。主流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价值与制度形态、理论与文献形态、媒体与舆论形态、遗址与文物形态、文学与影视形态等;大众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媒体舆论与娱乐节目形态、作品产品与休闲场所形态、民俗民风与礼仪行为形态、服饰饮食与流行风尚形态等;传统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历史文献典籍保存、历史文物遗址保存、传统人文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的优化,一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内部环境的活跃与和谐;二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三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先秦楚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无论在地理、物产、风俗、民情、制度、语言、音乐、服饰诸多方面,都与中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就风格的基调来看,楚文化清奇灵巧,中原文化典重质实。伴随着楚向中原的扩张,在中原文化讲究端正、敦厚、雄浑的主流文化中倾注进一股充满浪漫色调,奇思异想、绚丽多姿的清泉。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为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社会背景,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也将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本文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出发点,从中原文化的特质内涵和价值功能中探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文化支持,寻求构建中原文化三大支撑体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原音乐文化"的涵盖面极广,它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一个区域代表,而且还包含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容,是随着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在这期间,中原音乐文化通过与其他音乐文化不断的冲突、交织、融合,走向了辉煌。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数千年来它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以极强的辐射力影响其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众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借助中原人口的不断外迁而产生的。这些外迁的中原人把他们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带到当地,使中原文化与那里的土著文化融合。在中原人外迁的广大地区中,古越地是中原人流向的一个重要区域。越地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来自中原地区的各类人才。中原就是通过人才的不断输出,使中原文化对越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先商文化是早商文化的来源,它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对于它的研究是和早商文化密不可分的,学术界对于早商文化研究的观点直接影响着对于先商文化的认识。通过总结学术界对早商文化的认识,从而归纳和探究先商文化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文化源远流长 ,其产生的时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三代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灵活务实是其基本的特征 ,并对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河三角洲隶属齐国及秦大一统后 ,作为区域性文化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融合了地区文化的要素,凝结成古文化多元性。涵盖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老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以楚、明文化为底蕴,兼容中原文化,以水为本体,衍生出民为邦本、有教无类、无为而治的淮河文化,以安时守顺为思维底蕴,形成吸附、融合、隐性为底色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是一个明古国,早在商代已见称于世。从商至西周,巴立国于汉水上游,春秋时一度东出汉东,与楚国缔结政治军事联盟,发生种种和战关系。同时,在川东鄂西称为巴的广袤地域上,活跃着若干族群,它们与汉上巴国有着不尽一致的关系。所谓巴化,在战国以前其实包含着巴国化和巴地化两大组成部分或层次,两不论在地域还是面貌上均有明显相异,战国时由于巴国南移长江流域,巴化才从地域和形态上充分整合起来。所谓巴楚化,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巴化与楚化的共生与互融,表现为一种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民族和地域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者较偏好的一种旅游形式,也是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项目,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商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宋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颛顼"绝地天通"后,超部落的共同信仰出现,并形成了超越部族界限的中原文化。这一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神权与巫权。商周鼎革,周人在反思此一巨大成功、论述其政权来源正当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旧中原文化"的"新中原文化"。其特点是人文理性的觉醒,但它包含在对"道德之天"的信仰中。儒家学说的文化渊源是周人创造的"新中原文化";道家学说则渊源于"旧中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楚居》为楚人始居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楚人来自中原的说法,与楚文化“西来说”也存在一定呼应。但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楚人始居地尚难论定。楚人来源“东方说”存在时代局限性,难以成立,但它指明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重视。《楚居》记叙了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实际上说的是楚商联姻的情形。而楚人之所以叫“楚”,与先为殷商大臣后为大神的巫咸有关。虽然《楚居》的记述多神话色彩,但其中楚商联姻及巫咸助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字、《楚辞》等方面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商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商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战略。开发策略主要有:对河南省商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调整拳头旅游产品的思路;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走形象化发展之路;加强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做好旅游宣传工作,扩大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以京广,京珠沿线为依托,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游动的巨龙。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上""下"二词作为方位词时,其引申意义体现出了"上尊下卑"和"上好下坏"的文化意义;作为趋向动词时,呈现出了明显的褒贬色彩的不同;作为动词时的一些义项也体现出了褒贬色彩的不同。对这些文化因素的研究与教学,既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了文化教学对词汇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牧野之战是一场商周间的王朝兴替战争,它就发生在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新乡地区。而“牧野”之称,至迟也当始于商王武丁都朝歌之际,所以,至今新乡地区仍别称为牧野大地。牧野之战不仅以“革命”实现了周代商君临天下,而且,它所铸就的牧野文化,还对当时的礼法制度的承袭与变革以及后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气节与最早的“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