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琬祎 《考试周刊》2009,(13):44-45
在贵州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菩提达摩佛的铜造像,为明代黄铜制造,通高36.7厘米。佛像头颅显出光突平滑之顶,其耳后周围以一个个小曲状发卷环绕。头面向前微抬,双目瞠开,双眉紧皱,两只大耳向下垂之,高鼻梁,张嘴露齿,面容清瘦。佛像赤裸着上身,肩胛凹洼,骨外凸显,前身腹部凹人,腔前的肋骨分左右,历历可数,节节清晰,后背露出背甲与节节肋脊,显示出了苦行僧的真实形象。宽松的僧裤挽于膝上,褶裥叠叠飘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的刚强意志。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6,(4):66-71
广东南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禅宗六祖慧能与南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为广东南江流域地区是他的本根之地:生他、养他、育他、圆寂之所,更表现为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稻作文化以及习俗文化对他的熏陶。慧能深受南江文化影响,他对南江文化也有着重大贡献。通过对禅宗六祖慧能与广东南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和分析,为研究六祖慧能与地域文化之间联系以及解读六祖慧能的文化思想,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本主要从三个方面较为深刻地阐述了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画审美表现的巨大影响,即禅宗通向审美;禅宗的艺术化倾向;淡泊高远的人画。  相似文献   

4.
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由于顿悟的认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特殊的认识价值,因而在佛学中有重要地位,并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依据唐道宣《唐高僧传》载,南北朝时,菩提达摩入华传播禅法,创立禅宗,曾受到当时部分佛教僧人的"讥谤",但所谓"讥谤"的详情不清。本文依据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的8世纪上半叶写本《成唯识论述记解前杂叙》(拟)来探讨这一问题。指出当时僧人"讥谤"达摩的方法之一,可能是质疑达摩传法的合法性。或许正因为有类似的质疑,达摩不得不以"教外别传"应之,并为早期禅宗的传法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禅宗是一个审美意识高度自觉的宗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禅宗有令人神往的妙谛精义,有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有催人自新的最高境界。与禅宗相关联的禅诗,是心灵对自然的感应,是对活跃生命的传达,是对最高妙境的启示。与别的诗歌相比较,禅诗有独特的意象体系,独特的意境创造,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7.
张锡厚 《家教指南》2006,(1):91-101
本文主要就<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据S.1494辑录拟题<咏卧轮禅师看心法四首>未允之处,补充S.0646、P.2885、P.3018等校本,一一重校并增补<菩提达摩论>附诗7首.又据敦煌原卷影本为<菩提达摩论>定名,并修正诸家目录之讹误.  相似文献   

8.
顿悟与渐悟     
倪文东 《江苏教育》2022,(29):20-21
“悟”有“顿悟”和“渐悟”之分。艺术创造与“悟”有密切的关系“,顿悟”靠艺术家的才情和修养“,渐悟”则靠艺术家的功力和修炼。我们认识到书法艺术的“悟”,是建立在艺术家对人生和自然的综合感悟和综合体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吴加进 《文教资料》2006,(12):57-58
本文以马祖禅学为中心,分析“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以及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在洪州宗历史上的发展情况,谈谈所谓禅宗禅法的“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0.
禅宗作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影响深远。禅学思考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与中国艺术精神内在契合。禅宗美学以独特的艺术旨趣对中国绘画创作高度渗透,在传统绘画体系之外建立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并由此推进了中国艺术审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唐代从谂禅师之赵州禅与当代净慧长老之生活禅作了一些探讨,力图找到二者内在的联系与共同之处。作者认为:赵州禅与生活禅之内核乃一脉所承,都是六祖慧能禅法的继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禅是赵州禅基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禅以养心为其根本,禅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实现了全面的人生关怀,它能促进人内心的平衡,人我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充分发挥禅宗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甚至和谐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宜丰禅史》集中表现为一部地方文化与禅宗精神完美交融的和谐乐章。其内容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史料丰富,论证充分,体现了较高的禅宗写作艺术水平,对当前文化产业及地方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该书开创了许多先例,但也存在些许值得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到我国境内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发展,在封建社会辉煌鼎盛的唐代,佛教发展的新形式禅宗创立,黄梅四祖是其创始地。四祖道信创立了禅宗法门,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坚实基础;五祖弘忍承前启后,传承并发扬了禅宗教义:六祖慧能,使四祖遗风发扬光大,为完成由禅学到禅宗的根本转变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自唐以来,黄梅四祖就成为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道信、弘忍禅学在黄梅的改革、发展及其特点的分析可知中国佛教禅宗在道信时期已具雏形,在弘忍时已经形成。道信、弘忍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两位极具建设性的重要人物,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对印度佛教进行改革创新,为印度佛教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禅宗起源于中国,对日本文化影响较深。日本的语言中残留了禅宗的丝丝痕迹。日语的汉字读音体系、单词的汉字表记法等都受到了来自禅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日语里,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来源于禅宗及其相关文化。  相似文献   

17.
"水"与禅     
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启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源泉。水与佛教,尤其与禅宗有非常深的关系。文章讨论了佛教、禅宗和水有关的代表性言论或公案,并与儒、道二家作了简单的比较,结合禅理进行了分析,希望从这一角度对佛教以及禅宗有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文与禅的关系分析了惠洪文字禅的特点,阐明了惠洪对中国禅宗理论与实践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献章(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心学往往被斥“流于禅”。今天重新思考这个评论,确实有可待商榷之处。诚然,白沙心学与禅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工夫进路方面。但是,无论是在工夫的价值指向,还是在终极关怀的现实落实上,白沙与禅宗都有着很大不同。白沙心学乃是本着传统儒家的价值坐标而进.其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借鉴,实是打破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地吸取各家之长采寻“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