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仓廪制度在我国仓廪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清代河西仓廪制度,它上承汉、唐、明诸朝遗制,种类之多,制度之完备,成效之卓著均超过了前代.有清一代,河西地区完备的仓廪制度对河西开发,促进河西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利用河西地方志,对清代河西地区仓廪的类型、分布状况作了分析,并对河西仓廪的特点和作用作了进一步探讨,从中可以窥察清代河西仓储制度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2.
古代河西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曾经是丝路交通的咽喉要道和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在政治军事、经济贸易、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河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出现曲折和反复。认真总结古代河西开发的经验教训,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代河西回回人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跨境贸易模式,以军士、工匠、官宦和商人等不同身份从事着以农业为基础,经营商业,兼有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基本形成了以农为主、以商见长的复合式经济结构。这主要得益于河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元代特殊的政策环境和时代背景,元统治者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性引导,方便交通的驿站制度、兼容并蓄优待回回人的宗教政策以及其本身不善理财等民族特点,为原本具有地域优势的河西回回人提供了空前活跃的经济活动舞台。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外界联系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隋唐时期是丝路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朝采取军事和政治方针,拓展西北疆域,建立对西域发展贸易的商镇、军镇;派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招商活动,扩大隋与西域、中亚、波斯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丝路贸易。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以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中原政府在丝路广设驿站、推行"过所"、"公验"等制度,其丝路贸易管理政策在隋朝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丝路贸易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色风情的民俗文化,也传承和发展了流传于这一地区别具风格的民歌,本文从河西小调的题材、调式调性、旋律特征、歌词及节奏特征等方面初探河西小调的艺术特色.河西小调中所传承的优秀文化是甘肃民歌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别具魅力的璀璨瑰宝.  相似文献   

6.
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县域优势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探讨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相互经济关系,阐释了县域优势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提出了合理选择与发展县域优势主导产业的对策,以期推动河西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甘肃河西地区即河西走廊,是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河西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河西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一本五专"的河西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但河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同于省会城市,没有高校集中、办学便利等有利条件。甘肃省在制定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支持河西高等教育发展,这为河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河西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质量,培养特色,加快校地合作步伐,促进河西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探讨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相互经济关系,阐释了县域优势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提出了合理选择与发展县域优势主导产业的对策,以期推动河西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5世纪后期,欧亚大陆丝路东段的商胡与僧侣、教团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北魏灭掉北凉后,丝路东段贸易中心从河西姑臧转移至平城,河西佛教僧团也一并移到平城,丝绸贸易和大兴佛事对物资的消耗是北魏迁都洛阳的重要经济因素。北魏迁都洛阳后,大批西域商胡来到洛阳从事丝绸贸易,而洛阳的北魏工商货殖之民与官僚权贵从繁荣的丝绸贸易中赚取了大量财富,他们随之将赚取的大量黄金珍宝等投入到兴造寺塔等奉佛活动中,使洛阳和中国北方佛教大盛。而西域商胡、北魏各界投入到奉佛活动的大量黄金等贵金属物资,与欧亚丝路西段拜占庭、波斯、嚈哒及粟特商胡间的战争和经济往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近代云南与周边国家区域性贸易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云南省自1889年蒙自口岸开关,伴随对外贸易的开展,逐渐形成了与周边国家的区域性贸易圈,在这个区域性贸易圈中,具有不自主性、转口贸易和土特产品互补贸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版权贸易呈现加速度发展态势,相应的研究不断强化,表现在研究主体的队伍扩大,研究专著、研究论文数量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版权贸易的基本概念、版权贸易逆差、版权贸易代理机构、北京图书博览会、网络环境下的版权贸易等方面。但也存在诸多不足,跨学科、多元化研究力度不够,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强化,缺乏对发达国家版权贸易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赣东北地区是连接闽、浙、皖、赣的重要区域,一口通商时期该地区曾出现过境贸易的繁荣,其社会经济相应得到了一定发展。五口通商之后,随着上海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进出口贸易中心,全国贸易格局和商路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以前南北纵向的贸易路线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东西横向贸易路线,赣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丧失。与此相适应,该地区的商路、市镇和社会生活均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明前期,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以及中国外贸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中国涉外经贸迅猛发展。我国涉外经贸活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带有外语因素,在涉外经贸活动中需配置语言翻译资源这一特性。要使我国经济持续迅速、稳定地发展,经济界与外语界应共同关注涉外经贸发展与语言翻译的依存关系以及为什么依存、怎样依存、依存程度与其依存意义与价值,从而寻求经贸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的变革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更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深入,英国从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海外贸易的构成和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且起了“质”的变化。英国海外贸易暴露的弱点制约着英国发展的后劲,值得后起现代化国家吸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历史进入到大航海时代,福建漳州月港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漳州窑瓷器对外贸易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漳州窑艺人在瓷盘上详细记录下内河及浅海沿岸的小船形象、中式海运大帆船的形象和西洋式大帆船的形象、以及漳州窑生产的克拉克(kraak)瓷风靡世界的史实,并辅以同一时代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阐述了东西方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朝鲜开港后至20世纪初,中朝之间的海上贸易日渐发达起来,在两国的主要贸易商品中,棉布和人参各有其鲜明的特征。棉布贸易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通过日本展开的中介贸易、中朝直接开展贸易以及贸易的衰落三个阶段;此外,人参是中朝贸易中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商品,朝鲜开港后始少量通过海路输送到中国,甲午战后大量出口至烟台,并由烟台至上海转口到海内外需要的地区,同时也因其丰厚的利润而导致走私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福州开埠后,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福州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以出口为导向的商品性农业兴起。福州进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内河和海洋运输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武周时期的商业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市”、“行”的增加和城市贸易的发达;第二,商人数量明显增加,商人阶层更加广泛;第三,与边境各族的互市贸易及对外贸易更加发达;第四,商人地位明显提高。促成当时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当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农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唐代推行的各民族融合、经济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四是武则天本人的出身及采取的措施。正是上述诸多因素。促成了武周时期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