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识成智"理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转识成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践的途径来探讨这一理论,从而分析唯识学是如何说明人们的认知能够超越现有知识的局限及生命个体在现世当中可能明了生活真谛的.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转识成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知识进行转化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教师的"转识成智"有其内在、理论和现实上的必要性。"转识成智"理论为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即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  相似文献   

3.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这就对哲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哲学教材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转识成智"现代意义的基础上,揭示出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并强调坚持"转识成智"、实现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这是引导大学素质教育走出"工具化"单向度"危险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为了满足培养现代人的需要,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现代教学的认知价值取向应该是追求"转识成智"。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要真正实施和做到"转识成智",还面临制度、观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和阻碍。为此,我们提出了质疑求知、实践锤炼、开放课堂场域、开发现代教学技术的转智功能和方法论指导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个人能够经由知识的掌握而达到自身智慧的养成,即“转识成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凸显出主体本位、生活本位、实践本位的现代教学观。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做合一”就蕴涵着一种实现“转识成智”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14,(12):39-43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相似文献   

8.
"转识成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而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智慧范型的教育,引导未来教师在建构式学习中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培育其理论智慧;二是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时空与有效的实践指导,努力将他们置身于未来将要面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进行实际操练,培育其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转识成智"在哲学领域集中了知识与智慧的探讨,但仅有知识的传授已不能充分诠释教育的本质.养成智慧,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转识成智"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对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是如此.唯有在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生成道德智慧,才能实现德育提升人格魅力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船山"转识成智"论源于佛家唯识学,但围绕着"性与天道"的认识问题,在坚持儒家正志为本的前提下,吸取佛家<成唯识论>的精华,"椎故而别致其新",坚持于"有我"而言"无我"的辩证综合,强调"守其志"、"充其量"的德性证悟,凸显其"上推天理,下推人事,反之己心,相天造命"的理性直觉精神和经世致用品格,体现了明清实学的时代特色,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家对道德践履和人生智慧影响至巨的思想奇葩.  相似文献   

11.
"转识成智"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哲学问题,而且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从根本上涉及到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和教育实践的整体转型.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就应该以结合CAI,PBL,SEMINAR等教学手段与技术实现"转识成智",展现出政治思想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2.
转识成智的教育是超越知识本位、培育智慧主体的教育,“减负·增效·提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在模型建构、科学推理中,由表及里溯源追问、由浅入深探究挖掘、由点到面拓宽展开,让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学习中,不断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而在突出重点、巧释疑点、破解难点中化知为能、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13.
<正>"转识成智"原本是佛教唯识宗的一个命题,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对其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之后,将其确立为自己"智慧说"的核心命题。冯契先生所说的"转识成智"就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思想政治课的"转识成智",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笔者针对思想政治课"转识成智"的教学策略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一、贴近生活,融中求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转识成智",必须与"生活世界"沟通,引导学生在知识与生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写道:"与过去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儿童不得不生  相似文献   

15.
毋庸质疑,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个人经由知识的掌握而达到自身智慧的养成,即"转识成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手脑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凸显了主体本位、能力本位、实践本位的教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蕴涵了实现个人"转识成智"的一种必要路径。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转识成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而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智慧范型的教育,引导未来教师在建构式学习中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提高其理论素养;二是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时空与有效的实践指导,努力将他们置身于未来需要面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进行实际操练,培育其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转识成智"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一层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智慧须向现实生活回归,指导人生存在的不同境界,才能克服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由智化境"构成道德教育的第二层面。由此,道德教育的价值趋向呈现为"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二维镜像,把形而上的超越性与主体存在的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智慧与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根据我自己30余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尤其是与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交往的体会,我要求同学们把"转识成智"贯穿其中。一"转识成智"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识"由梵文意译而来,有多种含义,一般是指一切精神现象。"智"也由梵文意译而来,音译为"般若",一般指人们通过修习佛教道理所产生的辨别现象、判断是非善恶的能  相似文献   

19.
唯识学是佛教认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唯识学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产生了佛教所谓的自我,以及对自我的执着。康德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先验自我的主要作用,是由自我的统一性而推及世界的统一性。在康德看来,正因为有了完整的我,我们面前如同碎片一样的世界,才能得以稳定与完整。因此,末那识与先验自我之间,既有着不同,也存在着很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知识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智慧能够把人引向好的生活。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现代大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它的使命中必然包含着"转识成智"的内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教育在"转识成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大学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哲学教育,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