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2.
王琦 《文教资料》2009,(6):29-30,238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也是西方文学和音乐创作中的重要题材,数百年来这一题材被众多音乐及文学大师反复改编和演绎,这在西方音乐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以称之为西方音乐创作中的"浮士德现象".文章通过对浮士德音乐创作及研究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并对国内外现当代浮士德音乐学术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介绍,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浮...  相似文献   

4.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是德国古典传说中的人物。浮士德与魔鬼签订了一个契约,将其灵魂出卖以换取无限的知识,并要享尽人间各种世俗欢乐。数百年来浮士德传说成为文学、电影和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的创作源泉。据音乐学家詹姆斯·威廉姆·凯利(JamesWilliamKelly)统计,浮士德题材音乐作品仅歌剧就有约42余部,此外还有上百首声乐与器乐作品。本文就国外浮士德音乐创作及研究情况做简单介绍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浮士德音乐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为英国戏剧的先驱,“大学才子(”University Wits)中最才华横溢的一员,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出色地完成了完善无韵体诗(blank verse)的历史使命,使其成为以后英国戏剧的主要载体;他还独创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全新的男主人公形象——有个性、有抱负,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核心主角,这种人物设置也成为莎翁戏剧中的主要创作手法。马洛冲破了传统戏剧的困宥,开启了走向更新、更完善的戏剧类型的道路,为后来莎士比亚时代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  相似文献   

11.
用马斯洛的需要结构理论分析浮士德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其价值体现在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中。  相似文献   

12.
王雅 《文学教育(上)》2010,(13):112-113
浮士德在五个阶段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自我否定,勇于实践。这种源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因此,浮士德是具备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歌德借浮士德形象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应该追求什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用马斯洛的需要结构理论分析浮士德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其价值体现在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中。  相似文献   

14.
赵佳 《文教资料》2007,27(20):94-95,109
歌德所著的《浮士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试从人性欲望入手去揭示欲望是维系全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纽带,并通过对欲望的辩证关系阐述进入浮士德的内心世界,从而探寻欲望的终结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以来,浮士德题材在西方文学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对同一题材的书写往往变异多过继承.文章以德国歌德的《浮士德》和当时苏联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为例,以主题、叙事、结构等多重视角展开分析,以呈现这种变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浮士德几个阶段的不懈追求代表了现代社会人类不同层面的生存体验,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追求,这种追求目标蕴含着一种对永恒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浮士德》的现代性典型特征。同时,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所传承下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浮士德》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过,不提到歌德。就写不成一部世界文学史.同样,不读《浮士德》,也难以理解歌德之所以是歌德。近60年的笔耕不辍,上万行的诗句,承载了歌德一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更承载了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迷惑、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19.
歌德诗剧《浮土德》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成长为线索的,文章从理性和欲望的相互制约中分析"浮士德精神"的成长。浮上德精神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人类社会的精神成长也是理性与欲望即灵与肉的双重建构下得到发展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20.
陈晓娟 《文教资料》2008,(23):45-47
<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歌德一生经历丰富,他把自己很多想法和理想赋予浮士德.解读<浮士德>,要了解歌德的所处的时代和其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