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一声“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 ,《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报道了2000多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优秀分子。它一反过去人物报道以介绍事迹为主的报道方式 ,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访谈 ,让人物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直接地、面对面地、近距离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袒露自己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主张 ,张扬自己的个性”① ,这种方式灵活、自由 ,更便于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 ,既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独特性 ,又显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这就使《东方之子》在人物报道的视角上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体现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面对电视镜头,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表现有所成就的人物的人生状态和人生感悟,细数起来,是《东方之子》首开了先河。立志要“改变中国人不善于用语言表白自己”的《东方之子》,开辟并在全国成功地推广了电视人物短片创作的这种新模式。今年年初,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电视人物短片大赛。大赛共收到作品60件。其中30件作品获一、二、三等及优秀奖。笔者参加了本届大赛和今年5月底举办的研讨会。通过观摩获奖作品和研讨交流,笔者对《东方之子》式的电视人物短片创作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一、如何…  相似文献   

3.
对于旧版《东方时空》中的知名栏目《东方之子》,大家都会耳熟能详,它不但为一个个人物展示语言魅力和发表独到见解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更主要的是在人物访谈类节目中,《东方之子》真正做到了浓缩人生精华,体现人文关怀,在人物内心刻画与情感沟通方面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品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13日,CCTV-10科教频道的栏目《大家》进驻央视一套,与《东方之子》挤在了同一屋檐下。两大高手面对面,难免不为观众一番打量。在我国人物访谈电视栏目史上,《东方之子》资历老,比《大家》整整大了十岁,是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鼻祖。《大家》栏目于2003年5月18日开播于科教频道,当时全国上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为SARS所牵扯,因此,这个栏目的出现显得“静悄悄”。但是,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大家》栏目凭着她落落大方的姿态一点点地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心中。从栏目名称上来看,《东方之子》和《大家》都是以“人”来命名的,而且…  相似文献   

5.
朱清河  李靖 《当代传播》2008,(6):106-107
《南方人物周刊》的成功,不但给人物类期刊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且也给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板。它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因此称之为非典型性典型人物报道。本文从该刊“典型”人物报道的人物选取多元化、文本表述多样性、专题报道整合性等的角度来阐释这种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方式的新景观,力图为传统典型报道改进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面对面》节目与观众见面以来,人们发现,电视人物报道的形态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从典型人物到新闻人物。具体表现在人物定位、访谈内容和节目风格方面。人物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物报道大都是典型人物、模范人物。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其定位是“浓缩人生精华”,虽然增添了许多新闻性的内容,但仍然是宣传正面人物,如行业精英、政界高层人士等。而《东方时空·面对面》把所报道的人物明确定位为新闻人物,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可能是典型人物,但更多的是新闻人物,甚至是有些社会争…  相似文献   

7.
为了记录真实的语言和表情──访《东方之子》制片人时间郭秀媛作为《东方时空》开场先声的《东方之子》,以其清新的视点、独到的访谈艺术和每日一次的密集冲击力,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我作为一名制片人,当时受命时只有两个字:人物,此外一切皆是未知数。《东...  相似文献   

8.
《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文化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之子》栏目开国内电视访谈节目之先河。《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文化效应,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历史上的里程碑。本文从《东方之子》主持人的特性入手,论述了它“文化超越”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文章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对《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文化要求,是其栏目定位的内容之一。是制片人高品位栏目包装的组织部分。它是为栏目实现其商业目的服务的。二、《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整体文化形象,是由主持人多样化的文化个性及其表现力构成的。而主持人的文化个性魅力是由文化超越所达到的思想境界赋予的。文化超越,是《东方之子》主持人遵守职业规范和个人文化自觉意识体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劳动者》和《劳动者之歌》各50篇新闻报道,对比二者在人物报道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分析得出在“走转改”活动下的劳动者新闻较以往的报道有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三个贴近”:更贴近群众——广深化的人物选取:更贴近实际——平视化的报道角度;更贴近生活——立体化的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主题:《东方时空》目录一、从后台走入“平民化”生活五、《东方之子》的两个尴尬二、商业路线六、《东方之子》的“精华”与创作者的眼三、双重权力制约下的话语协调力不足四、关于访谈七、创作队伍的问题与出路一、从后台走入“平民化”生活朱光烈(本刊副主编);这几...  相似文献   

11.
人物典型报道是党报的一大特色。焦裕禄、孔繁森、许振超、牛玉儒,等等,无一不是党报推出的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而就报道形式而言,比之焦裕禄、王进喜等老一辈人物典型的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人物典型报道,更注重“互动”,让读广泛参与,而不再是一味地“我写你看”。在人们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在信息多元化、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互动”已是人物典型报道的弥足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英雄依然辉煌──《东方之子》观后感姜依文近几个月,我陆陆续续观看了《东方之子》的一些篇章;又阅读了几个杂志对它的评论,引起我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当今时代是否需要英雄?什么人是今天的英雄?怎样表现英雄人物?这些都是人物报道的老问题;然而,在新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13.
浅议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到现在,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节目样式。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面对面》、《人物》、《大家》、《名人面对面》,上海卫  相似文献   

14.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内容能否吸引广大电视观众,与人物节目的整体结构有很大关系。因为各类人物在节目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对收视率有很大影响。根据对1993年5月1日至2004年8月31日期间《东方之子》播出的3376期节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方之子》的节目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闻深度报道,海内外学者,对它作了多方界定。西方学者的阐释,除了“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之外,还有“深度报道是一种对表面报道的扩展”、“深度报道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报道”(转引自台湾钱震《新闻论》)。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近十多年的各种深度报道,它已超过了西方界定的内涵,我国《新闻学辞典》诠释为“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由此可知,它不仅是“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还将新闻五要素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主题《东方之子》’94研讨会学报沙龙整理:于爱群本刊在今年第三期的“学报沙龙”栏目中,对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进行了点评。不想这引起了《东方之子》栏目的创作人员的重视。以此为由头,10月下旬《东方之子》节目组在香山组织了有该节目创作人员、本刊编...  相似文献   

17.
孙喜云 《新闻采编》2002,(3):17-19,13
最近一个时期,各家党报纷纷加重了深度报道的份量。 何谓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辞典》解释其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某些论著称之为:“是一种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全息结合,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有的则称之: “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  相似文献   

18.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9.
麦尚文 《新闻界》2005,(6):82-83
在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国内人物类媒体的发展却进入一个新的拐点。2004年,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一泛关注;另一方面,以相对窄众的人物报道为主而定位各异的综合性人物类媒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观传统的人物报道手法并由此影响着受众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瓶颈”,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扬 《采.写.编》2023,(11):28-31
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海洋石油报》在正刊第4版——“人物版”刊发的人物报道稿件为研究对象,发现和总结人物报道中的“叙事框架”、写作规律和织就人物形象“意义网”背后的话语策略,同时提出,企业报的人物报道应打破自我设限,在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话语力量的表达上走出公众对企业新闻报道材料色彩浓、缺乏可读性等刻板认知,让“人”本身从大工业的背景中真正“立”起来,还对企业报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报道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