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字师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一年的故乡韶山,目睹了韶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慨万千,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此诗首句原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完后,他虚心地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同志.梅白  相似文献   

2.
半字师拾趣     
诗歌园林里,既有人们崇尚仰慕的“一字师”美谈,更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半字师”佳话。一添加几笔的半字师远在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有一回路过杭州清风岭,被秀丽的景色迷住了,决定留宿青山中的寺院,以便晚上再度欣赏山景。初夜时分,月亮升起来了,山川的灵秀分外妖娆,于是他那激情的神思驰骋飞越,刹那间举笔题诗于壁:  相似文献   

3.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脍 炙人口的诗句流传了千百年,传说作者为了锤炼诗名,反复琢磨,数易其稿,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代诗词要求文学特别精炼,所以不少文人不但自己精心推敲,而且虚心求教,留下了不少关于“一字师”的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齐己一次正诵吟题为《早梅》的新作:“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位姓谷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唐朝,僧齐己写《早梅》一诗,持之求教于郑谷。郑见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便说,“数枝开”已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开”岂不更早?齐己顿悟,深为叹服。遂拜郑谷为“一字师”。  相似文献   

5.
1959年庐山会议初期,毛泽东把他的新诗《七律·到韶山》向当时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与毛泽东交往颇多,且对诗词有一定研究。他对毛泽东说:"第一句‘别梦依稀哭逝川'应改半个字,可改为‘别梦依稀咒逝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上有不少关于“一字师”的佳话,但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些关于“半字师”的故事。清代有个学者名叫龚炜。有一天,他看到一首咏菊诗,其中有两句是:“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他很喜欢这富有意境的两句诗,然而又觉得后一句中的“别”字太生硬。于是他反复吟咏、再三推敲,忽然茅塞顿开,提起笔来,把“别”字的右偏旁勾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你听说过‘华字师”的故事吗?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的翻天覆地变化,他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首句原是“刘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完后,毛主席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同志。梅白建议将“哭”字改为“咒”字。“哭”改“咒”,虽然只将一个字的下半部分变动了一下,却使诗意更积极而深刻,感情更鲜明而强烈。毛主席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并称梅白同志为“半字师”。毛主席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初稿…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大凡名家高手写诗作词,有很深厚的文字功底,十分讲究修辞,他们的作品总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以求用语精当,真所谓“妙笔夺天工,只字传精神”。充分显示出其深厚的语言、文学素养和卓越的语言功力。纵观历史,关于“一字师”的佳话趣谈,可以说比  相似文献   

9.
10.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你听说过“半字师”的故事吗?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的翻天覆地变化,他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首句原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完后,毛泽东主席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同志。梅白建议将  相似文献   

11.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25日,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看到故乡的面貌完全变了,欣今慨昔,感而赋之诗。诗的初稿首联第一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初,毛  相似文献   

12.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救。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雪夜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语言非常丰富,往往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意思就迥然不同。因此,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写作时特别注重文字的推敲。同时,他们对别人的意见也很看重,哪怕只有点滴的修改,也尊称为“一字师”。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颔联二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向当时的名诗人郑谷请教。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并说明修改的理由:“数枝开”好像已经花满枝头,如何称得上“早梅”?而“一枝开”则是众花未放,独开一枝,方见其“早”。齐己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称郑谷为“一字师”。后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大师郭沫若曾经说过:“三步之内有芳草,一字之改可谓师。”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古代诗词要求文字特别精炼,诗人往往数易其稿,可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代文人虚心求教、精心推敲,留下了不少关于“一字师”和“半字师”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5.
巧以"半"字入诗,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独领风骚,综观历史,佳作颇多。 "半"字入诗传神,来自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美。更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凇半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世纪末,《北京文学》发表了“忧思中国语文教学”的专栏文章,由此引发了文学界、学术界有识之士对现行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高的大讨论,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概括起来无非是:教师拼命获取的一无所有,学生不希望得到的却负荷了许多;应试知识大行其道,真  相似文献   

19.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写过一首一字到底的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颦笑,一人独占一江秋。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  相似文献   

20.
亦师亦友导字当先邢福义我1956年开始教师生涯,1957年开始在华中师范大学给中文系本科生上课。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主要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特别是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也讲过逻辑学,上过写作课。1981年,我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语法方向硕士研究生;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