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或生成机制,大学中文学科实质上是作为现代人文精神的生产基地和重要传媒而存在的。正如吴秀明先生和姚晓雷在前边已经提到的那样,现代大学中的中文系事实上承担着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的双重使命,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意义在于提供服务于当下文学健康发展的现代精神资源;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业设置和教学机制得以实现的。其  相似文献   

2.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给予分析和评价,因其鲜明的文学史观念和学术风格而被称为“重写文学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仍处于整合期,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种越编越厚的趋势,许多文学史著作只能作为参考资料,无法适应于教学.建国后的“十七年的文学”,尚处于“半空白状态”:“文革十年”文学,很少正式进入大学课堂;新时期以后的文学,主观因素较重,一直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模式。而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普遍存在着千篇一律或随意毁誉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学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当代学史的写作了到了一个的转型阶段。今天,我们面临的当代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本?十七年学应该如何评价?当代学史写作如何回到“学”与“历史”本身?这是摆在每一位当代学研究面前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谢玉珊 《天中学刊》2002,17(4):76-78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史写作的固定模式。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上的创新意义、严谨的治学、朴实的文风构成了该书不同于其他当代文学史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0.
《问题与方法》可以看作是洪子诚先生从事当代文学史写作与研究的延展,但它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史写作与研究,同时还是对“写作与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方法”的一种尝试。这实际上是洪子诚先生对自己长期以来从事当代文学史写作与研究的一次清理,既有学术史的意义,更有学科史的价值。它的深刻意义,在于为“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或者说是“构造”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观察角度,一种可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等西方当代文论为参照,讨论了文学史写作中的种种方法和理论问题。通过梳理当代理论对“文学”、“历史”和“文学史”等概念内涵的辨析,本文试图论证,任何文学史写作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想象性的话语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译介和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总结,描述存在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并结合存在主义的特点分析原因,进而思考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学教学中处理古今关系应遵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和古今对话的原则,在把握古代文学真实面貌的基础上,让古代文学向当代社会开放,实现领会原典与回应现实的统一,使古代文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赢得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必须“照着”历史史实讲,执教者应注意史德和文学的属性,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必须“接着”文学史、学术定论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讲出自己的观点,慎重对待并尽力处理好“选本”问题是“接着讲”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史学史的角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秉持历史叙述所必须的史笔精神,同时,作者应具非凡的洞察力和鉴别力。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要力求找出新文学发展中的具有民族品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具体论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的情况。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四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从外来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考察中国大陆当代文学50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可以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资源的接受经历了从单一接受到全面排斥,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在全球化语境中步入多元等四个时期;在文学创作上则留下了一条明显的从“苏化”到“文革”,从“西化”再到“多元化”的演化轨迹。梳理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在新世纪走向世界的一份备忘录。  相似文献   

18.
作品教学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可以视为对中国当代文学所做的一次个性化解读与阐释.首先,结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合理选择切入文本的角度;其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情绪、心态,并进而推知作家的心境与感受;再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相关知识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析.由此,把当代文学作品教学变成为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愉快的阅读过程,也可以变成对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综合素质提升的有益训练.同时,不能把文本解读与文学史的叙述分割开来,两者理应是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19.
重写文学史已是当代中国文学史家们的理论责任与审美自觉。当20世纪中国文学走完它的全程之时,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叙写方式的不足与缺点便日益突显出来。然而,只要我们对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从“整体性”、“逻辑性”、“文化动因”及“审美自由”等方面的缺失进行全面的考察,便能从理论的反面探寻出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必要性与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