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如何判定词呢?笔者以为可以用如下标准来判断.一、凡是能够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在语言交际中,有些最小的意义单位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这是粉笔”,“那是门”,我们可以提问“这是什么?”“粉笔”.“那是什么?”“门”.“去不去?”“去”.“走不  相似文献   

2.
自信,是我们对明天的控制力,它使我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希望,它让我们离成功更近。那么,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吗?请先回答这些问题吧!如果回答“是”就画“√”,回答“不是”就画“×”,如果无法判别,就画“○”。)  相似文献   

3.
黄岚 《现代教学》2004,(10):60-61
上海文化出版社对上海和法国两地青少年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如果你可以在时光隧道中穿行,你愿意选择哪个时代旅行”时,中法两地青少年作出了大相径庭的回答。该题有四个可选择的答案,分别是“我们这个时代”“2300年”“法老时代”和“大唐盛世”。结果法国青少年中有46%选择了“我们这个时代”,但是我国大部分的青少年都选择了“2300年”和“大唐盛世”,选择“我们这个时代”仅为4名。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答对时,我们往往会听到教师赞扬的语言:“对、很好!”其实,并非所有的“对”都可称上“好”。如有一位教师提出:“34□2这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有几种填法?”的问题,学生回答:“3462、3402、3492、3432。”这样的回答就只能讲“对”,但并不一定“好”。  相似文献   

5.
日本德育关注细节 ——协调道德规范与德行培养 很久以前,笔者就听说了一个故事,有人间及日本丰田公司总裁:“丰田公司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修理厂.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总裁淡淡地回答:“因为我们的员工能够在工作结束时把工具放回原来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众多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后,哲学家对他的弟子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吧!哲学家问道:“现在你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问道:“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回答:“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道:“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斩草…  相似文献   

7.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记者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砌砖。”第二个说:“我在赚钱。”第三个回答:“我在建造一座美丽的房子。”若干年后,那记者发现,前两个仍然当建筑工人,第三个则成了小有名气的建筑师。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什么,决定了我们能够做出什么。如果我们心中有美丽的天使,我们便很可能创造出美。那么,如何雕琢出美的天使呢?要爱美。艺术家爱美,我们不是艺术家,也照爱不误。假如我们是科学家,我们可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坚持追求真与美的统一。爱因斯坦就爱美,他对一个科学理论最严厉的批评就是:“噢,他看上去…  相似文献   

9.
读中学时,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问我们:“树什么地方最硬?”“树结,”我们回答说。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又问:“树什么地方最容易折断呢?”老师见我们回答不上来,便替我们回答说:“也是树结。”也是树结?最硬的地方怎么最容易折断呢?老师解释说:“暴风雨过后,你拣起一些  相似文献   

10.
橙子和苹果     
小女孩儿剥(bāo)开了橙子的皮,看见里面有许多的小瓣(bàn)瓣儿,就问:“橙子啊,你为什么是一瓣一瓣的呢?”“为了能够让你分给大家呀!”橙子回答说。“可是你,苹果,你为什么不分瓣呢?是让我一个人吃完吗?”“不是啊,”苹果回答说,是为了让你能够把我整个儿送给人家啊橙子和苹果@巴乌姆沃莉!俄罗斯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立场,把知识视为道德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走的是一种通过知识教学促进道德提升的知识化路径。对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依赖经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经典的道德哲学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道家老庄关于自然之知与道德之知两种知识以及“为学”与“为道”两种方法的区分,来认识道德教育在知识化之外的非知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如果有一个外国人在与你交流的过程中,问道:“你们的民族有历史吗?”我相信,你一定会马上回答:“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果这个老外继续问:“你为什么说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你也一定会马上回答:“我们许多文物(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老外继续问下去,你可能会带他去博物馆,让他眼见为实。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总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下来,保存起来,流传下去,也正因为此,我们的民族才有了历史,我们的文明才得以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早在八年前,我就常反思这样的问题: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表现欲是不是太强了?我们一站到讲台上,便口若悬河地“表演”了起来;而真正最有戏的演员却变成了听众,变成了与剧情无关的“看客”?尽管有时候“台上台下”也有一些交流,但这种交流的“台词”是预设好的,台下观众的任务是回答,回答“台上”早已确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李玉山 《求学》2023,(S1):17-19
<正>时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这个问题既不好回答又很容易回答。说不好回答,是因为这个“高分”不是绝对值,它是个变量,每个考生的写作基础不同,积累与阅历不同,“高分”的数值也就有所不同。说好回答,答案就是——好作文能够得高分。这就涉及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在探讨什么是“好作文”之前,请大家先按下暂停键,认真读完以下这篇作文并做出自己的评判,然后再听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是学校教育中两句行话,孰轻孰重,很难回答。犹如“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只能回答:“都好。”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是我们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学会低头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地间的距离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回答:“三尺.”提问者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来?”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18.
一日请小朋友说说圆形看上去像什么。一个幼儿回答:“圆形看上去像舞厅的转灯。”还有一日,请小朋友认读中国的 “中”字,一个幼儿说:“老师,我认识,这是麻将牌红中的‘中’。”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他们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百科》2014,(10):21-22
如果有两个好朋友问挽“在你心目中,我们两个谁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们都是。”她们一定不满地抱怨道:“你这不跟没说一样嘛!认真点儿!”可事实上我的的确确给出了认真的回答,真实明确,毫不含糊。  相似文献   

20.
涓涓细流润心扉,款款细节促思发。注重细节可以变“不懂”为“主动悟懂”.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悟道”.使学生专心听课。踊跃回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悟性和想象力。我们要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那样的话.在细节稍纵即逝时,或许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灵感都会是难得的靓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