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从根本上说,祥林嫂与曹七巧都是封建中国铁屋子里的女奴.她们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在思想上都有浓厚的奴化意识.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没能坐稳了奴隶的女奴,而曹七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她不甘愿做奴隶而是想要做一名女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曹七巧未能变成彻底的女鬼,而是沦为了女奴.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3.
祥林嫂和曹七巧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典型的母亲形象,她们都是牺牲在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同为母亲,祥林嫂和曹七巧却有不一样的母性。祥林嫂身上散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母性,是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本真甚至有些愚钝的母性;而曹七巧则暴露出被父权制异化了的母性,她更多地带有母性中"恶"的因素。由祥林嫂深沉而备受悲悯的母性到对曹七巧形象分析中的"审母",我们发现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母性的叙述视角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许多论者都认为祥林嫂在她的悲剧人生中反抗了。笔者认为,所渭的“反抗”,只是当时处于我国最底层的妇女对悲惨命运的本能挣扎。本能地求生。祥林嫂的行为只能说是挣扎,还不能说是反抗。反抗,是一种已经醒悟了的行为。而在封建社会的恶劣环境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之下,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受苦的典型,其人性被彻底扭曲了。她并未觉醒,也无法反抗,不敢反抗。祥林嫂在前期,也就是第一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后期第二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期。试看文中的祥林嫂,先以能够帮忙“祝福”为快乐,以做事为快乐,努力地去做一切事务;但后来连这点最低的要求都得不到了。想做奴隶而不成,想给人压迫而不能,此时的祥林嫂是多么悲伤,多么苦闷,多么恐慌。“——究竟该怎么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珍爱属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可在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劳动人民被逼无奈,失去了生命,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巴金的《家》中的鸣凤就是在封建制度下千千万万被折磨而死的中国女性中的两个典型人物。他们的不幸、苦难和死亡,与旧制度的摧残和戕害紧密相关,他们的命运,带上了浓重的悲剧的色彩。 如果说,鲁迅塑造的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劳苦妇女悲惨一生的光辉、不朽典型,那么,巴金笔下精心塑造的鸣凤,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另一个永远活着的劳苦少女的典型。善良的祥林嫂在不断挣扎和拼死奋斗的一生中,为封建社会所吞噬;同样善良的鸣凤也是在终生甘为奴隶的心愿下,被封建地主阶级逼上死路。正是因为她们都是在甘愿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甘愿承受任何剥削压迫而遭受惨死的,更加深刻地阐明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性。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和安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并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好好做一个奴隶,可命运偏偏捉弄她,她走向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以灵魂的被损害和被践踏开始的。她的丈夫  相似文献   

6.
欣赏小说不能离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来探究一下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义。祥林嫂是安分守纪的。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经说过,历史上,所谓治世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的乱世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祥林嫂的生活追求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作品在第一次描写她时这样写道:“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那个时代,她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封建礼教是恶的。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勤奋劳作是她的恪守之道。祥林嫂是那样热爱生活,她勤勤恳恳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由于她勤快能干,得到别人的夸赞,…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祝福》中描写了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地方,这地方是祥林嫂存亡的人文环境。先生在小说中描写了鲁镇人特有的心理走向。当祥林嫂作为一个宿命的悲剧人物出现时,鲁镇人充满了同情、好奇、厌恶、鄙弃等各种小市民或者小村民情结。当然,这些都是中国城镇比较典型的人文世俗情怀。先生在这篇小说里,用他不露声色的笔墨,有意无意之间,写出了国民生存空间的社会现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狂喜;做稳了奴隶的满足;充满凄凉苦趣、幽默冷漠的、奴隶与后奴隶的相互攻讦。先生在这里,暗示了一种轮回:弱势生命的奴隶轮回,自然生命的奴隶轮回,以及在封建体制下,作为必须的奴隶,毫无选择的、轮回的轮回。  相似文献   

8.
正如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是奴隶一样,也不是所有的奴隶主都是白人.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一部分富裕的自由黑人已经跃入了奴隶主阶层.而且在这部分黑人奴隶主中又有一些蓄奴行为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给予奴隶以自由.他们蓄养的这些奴隶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在"1800年法令"和"1820年法令"之后.作为奴隶主的黑人父母被迫蓄养着自己的奴隶子女,竭力地维护奴隶子女表面上的自由,同时也为子女的合法自由东奔西走.  相似文献   

9.
部分学者在“主—奴辩证法”中解读出“主人变成奴隶,奴隶转变成主人”,纯属误解.基于唯物史观,从感性活动和历史的角度,对“主—奴辩证法”进行分析,将戳破“主—奴关系”反转的哲学神话;在黑格尔的表述中,奴隶并没有在现实中冒生命危险去实现自己的自由,而是倒向了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与基督教主义,因而并没有“转交成主人”.“主—奴辩证法”作为黑格尔青年时期最深刻、最神圣的思想之一,其中的欲望论题、承认论题、死亡论题以及劳动论题,都成了后人汲取思想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鲁镇人在年夜欢乐祈福,祥林嫂却在大年夜寂寞凄凉地死去,以乐景写哀,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从而彰显其悲剧效果。鲁镇男女将阿毛的故事当作取乐的笑料,从而将祥林嫂的精神推向麻木。吃素的老女人柳妈取乐的玩笑,加速了祥林嫂的精神毁灭,一婚一寡,再婚再寡,夫死子夭的悲痛全在眼神的三次变化中表现出来,从形而传神。心死了的祥林嫂,肉体也随之毁灭。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和暂时做稳奴隶的悲剧人生,让人哀其不幸而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1.
宋玉的有关女性描写反映了他具有理想色彩的女性观,这主要表现在内外皆美的巫山神女的描写中,而对于民间女性,他仍固守理想主义的判断标准,在体貌美丽的前提下,推崇守礼者,轻视轻薄者,厌恶放浪者。按照宋玉的女性观分析,宋玉不可能是人们所误解的好色之徒,我们应当为宋玉正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在于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如实描写”的典型,其中以鸳鸯、晴雯、司棋等为代表的一群女奴形象尤为感人至深,令人读之难忘。可以说,她们的形象是对封建社会末期官僚地主家庭中被奴役、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奴反抗性格的典型概括。  相似文献   

13.
汉字既体现了造字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标志着女性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人格和权利,变成了男人和家庭的奴隶,人类历史的这一进程在古汉字中得到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4.
曹禺笔下的痛苦人生--兼论曹禺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的戏剧作品里塑造了很多形象鲜活、灵肉丰富、充满质感的女性人物,她们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芳等曹禺对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充满同情与欣赏?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都是赢弱、无能、痛苦、不能自救的男人,是在人类的进化链条中被否定的人物。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人生都充满了痛苦的哀叹。  相似文献   

15.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开篇之作,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本诗勾勒了一个令无数男人神往的“窈窕淑女”的女性形象,这一美好形象涵盖了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不仅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女性美的认知,更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女德观,从而使这一女性形象的内涵更为丰富,古人的女德观无疑对现代社会的女性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7.
清朝末年,中国门户被打开,女子教育的问题也在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下被提出来。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之一的郑观应对女子教育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反对溺女、反对裹足,要求男女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主张让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等等,为中国的女子教育作出了贡献;但他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旧观念,认为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四个妇女典型。这几个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拟通过分析这四个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展现特定文化语境下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作者的艺术视野开始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名为母亲实为奴隶的悲剧形象,她已经不被当做有生命、有灵魂、有意志的人,被剥夺了做母亲、做妻子的权利,只被当做可供买卖的物品。作品控诉了在"典妻"制度下封建阶级对于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和欺凌,这是继鲁迅《祝福》之后,反映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血泪生活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