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传德 《收藏》2006,(2):133-134
罗伯昭先生,原名文炯,后署名伯昭,号沐园,斋名宝琼阁。其“宝琼阁”斋名,知者甚少。罗伯昭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川重庆人,早年求学上海,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学院、获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3.
五铢钱漫谈     
程正航 《收藏》2006,(1):98-100
在中国货币史上,铸行时间最长的钱币非五铢钱莫属。自西汉狩五年行五铢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钱共铸行了739年。  相似文献   

4.
景鸿 《收藏》2006,(1):154-154
综合消息:由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和中国钱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2005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于2005年10月28~3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本次博览会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德国、列支敦士登、瑞士、马来西亚、巴西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造币和钱币经销商参展。国内参展商65家。本届博览会设有300余块展板的“钱币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5.
钱币信息     
吴瑞航 《收藏》2001,(10):77-77
  相似文献   

6.
7.
毛剑云 《收藏》2006,(2):96-96
我是一名以钱币收藏为主的爱好者,虽然虽然藏品尚不够丰富,藏识更是浅薄,但我怀着求教的欲望,于2003年借江苏省泰州市钱币学会在兴化举办展览之机,第一次将我的部分钱币藏品借一隅参展。通过这次参展,使我对“藏”与“展”的关系有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廖国柱 《收藏》2006,(1):153-153
作为一名迷于收藏的人,为感谢《收藏》13年来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巨大精神享受,特作小诗一首,祝愿《收藏》百尺寸竿头,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9.
张海成 《收藏》2006,(1):152-152
河南这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收藏有全套《收藏》,我即是其中之一。我爱收藏,才爱《收藏》。当年旅行结婚到西安,初次见到这本当时并不起眼的《收藏》,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坚持到今天且茁壮成长。十多年走过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一路走高,收藏事业也一路火爆,《收藏》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给杂志社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6,(1):196-199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正相呼应,是北京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1.
王泰初 《收藏界》2010,(2):77-78
所谓品相,是指收藏物品的外表好坏精美程度。 收藏讲究藏品品相,因为藏品的品相决定同类藏品的学术、观赏和市场价值。钱币收藏由于钱币复品较多.就更重视品相。复品越多,藏者对藏品的品相要求相应越高。  相似文献   

12.
张祖仁 《收藏》2007,(3):132-132
我的钱币收藏得益于藏友,有一次偶然发现藏友的钱币收藏深有感触,老藏友70多岁了,每星期日一大早就赶往福州南园古玩市场。由于经常碰面,请教的机会多了,使我基本懂了年代断定,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06,(4):157-157
由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省钱币学会会员李明信编写的《钱币收藏与研究》一书正式出版。该书15万字,介绍了钱币的诞生、各朝代货币的铸造时间、种类、名称。叙述了人民币的诞生及各套人民币的发行时间、种类、历史背景以及对国民经济所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韦公远 《收藏》2007,(4):135-135
钱币收藏是个很吸引人的投资。然而,大凡越是吸引人的事物越易引人失误,初涉者很有必要粗通这方面的知识,以免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5.
收藏信息     
《收藏》2006,(1):123-123
“圆明园金玉大水法”流拍;老地图尽显百年文脉。  相似文献   

16.
袁水清 《收藏》2001,(3):85-85
2000年9月上旬由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钱币专业委员会、西安市收藏协会钱币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古玩城联合举办秋季钱币交流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江苏、甘肃及当地的钱币收藏家、钱币爱好者数百人,主会场古玩城及八仙庵、西新街两个分会场交流切磋活跃,钱币及其他藏品成交额估计近百万元。这次交流会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程征 《收藏》2006,(1):27-27
2006年就要到了,《收藏》杂志编辑部照例要听取大家对新一年封面设计稿的意见。听说设计了数十稿,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仍然难以统一。反馈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封面选用的中国画作品,觉得有些抽象,与以往用瓷器、玉器等古典艺术品作为封面主图的风格距离也太大,担心读者不易接受。为此,主编杨才玉先生希望我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王泰初 《收藏》2013,(6):80-81
说到收藏的意义,寻觅藏品过程中的遭遇,是收藏乐趣之一。"捡漏",便是寻觅藏品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尤其是以普通品的低价"淘"得梦寐以求的高档藏品,让人有一种成就感。很多人认为这是机缘,其实这不仅仅是机缘,还是藏家用金钱和时间磨炼出来的才能,也算是知识价值的一种体现吧。  相似文献   

19.
张永芳 《收藏》2006,(1):144-144
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江苏吴县(苏州)人。清末大臣,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  相似文献   

20.
李霞 《收藏》2006,(1):132-134
我没有其他访问者的幸运,也就是说,没有亲眼看到周倜先生多年精心收藏的两大专题670件之多的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