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蕊 《新闻世界》2011,(9):202-203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浪网对“城管”的形象构建。研究方式为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城管”是面向社会时常被媒体监督的政府公权力的一种,相关新闻大部分以负面为主,“暴力执法”成为“城管”的主要形象。媒体有妖魔化“城管”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负面人物报道不宜"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各大媒体,负面人物几乎已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第二大报道对象。然而面对当前负面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妖魔化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负面人物是否因其身上的缺陷,就要成为各大媒体随意揉捏和打扮的泥人?”“负面人物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他与典型人物报道的差异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瑶 《新闻世界》2014,(6):180-18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下的一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抽样分析,发现媒体在对"老太太"的报道中,通过强调卖点内容,妖魔化报道和剥夺老年人话语权等方式,给老年女性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以此形成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了网络新闻报道对"老太太"形象构成污名化的过程和后果,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调查与排行     
公众对明星丑闻与媒体传播的认识情况如何?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明星丑闻的报道更看重真实、客观、公正等报道原则,反对媒体以调侃娱乐的态度和偷拍偷录的手法报道涉事明星及其家人,赞同媒体以“编者按”等形式表明态度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许光 《青年记者》2016,(18):66-67
美国学者雷默曾在《淡色中国》中指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与国家形象没有相应地变化.一方面,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肆意“妖魔化”中国,令我国国家形象蒙尘;另一方面,我国大众媒体“宣传腔”太浓,过分强调媒体的宣传、教化功能,传播媒体“合塑”的“高大上”国家形象差强人意,其话语方式、报道理念、叙事模式难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国家形象“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1995年5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妖魔化”的命题,批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是一种恶意的贬低;美国媒体对中国持续的负面报道是对中国的一种“妖魔  相似文献   

7.
王曼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132-133
关于负面新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张威在《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一文中有过这样的阐述:“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说来,犯罪、性、丑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事件,往往是其报道重点.  相似文献   

8.
任芳言 《青年记者》2016,(21):37-38
媒体类公众号名称的分类 微信公众平台中媒体类公众号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媒体在微信平台上的延伸,与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媒体形象直接关联;第二种是报社、出版社或网站等旗下负责运营特定内容的公众号;第三种以个人为主,主要发布原创内容,即自媒体. 这三种媒体类微信公众号差异较为明显.大部分传统媒体的公众号会直接以其媒体名称命名,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一般在报社、出版社或网站旗下的公众号,命名时相对更自由,形式选择多样化,如“团结湖参考”“百度新闻实验室”等.  相似文献   

9.
媒体客观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平 《新闻窗》2008,(3):100-101
近几年来,媒体报道频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片面、猎奇、迎众成为人们对媒体客观形象评析的重点词汇。媒体被指责为塑造刻板印象,一味片面报道迎合受众,甚至“妖魔化”报道对象。举例而言,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数量的整体增加,  相似文献   

10.
"妖魔化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在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美国掀起的一股反华浪潮,而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借机大做文章,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了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后,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美国人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1.
肖爱丽 《青年记者》2017,(14):24-25
互联网环境下的“负面事件”报道 (一)“负面事件”报道的含义界定 本文所讨论的“负面事件”报道主要集中于对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产生碰撞的社会事件的揭露,这类事件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突发性,与公众的社会道德标准产生对抗,对社会秩序造成混乱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2004年下半年媒体上出现的“妖魔化”与“大学”相组合的现象,本文通过人民网,对“大学校园”、“大学教授”、“大学教(老)师”、“大学生”、“女大学生”、“研究生”、“女研究生”、“博士生”、“女博士生”9个大学行为主体的搜索,得到2004年1月1日以来的关于大学的相关报道即本文的文本来源。文章通过对这些文本报道性质、报道内容、媒介叙事、报道成因等方面的分析,在“文化滞差”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出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报道多呈负面报道的现状和成因。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1992-2013年的22年对精神病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如何构建与呈现精神病议题,以及这一呈现方式在22年间的变化.研究发现媒体对精神疾病的报道存在"事件性"报道的倾向,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的形象被扭曲和妖魔化.  相似文献   

14.
乔木 《当代传播》2002,(2):21-23
美国媒体作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因素,其作用一般认为,新闻媒体反映中美关系中的问题,通过舆论作用于美国的立法、行政等部门,进而影响到美政府的对华政策。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负面报道,有称“妖魔化中国”的,也有称“敌视中国”或“消极影响”的。此类论证多有选择地分析美媒体的对华报道.并和中美在新闻观念、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起来。这种定性分析的缺憾是,忽略了对中国的正面和中性报道,也没有进一步探讨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随时间、因事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本文将围绕美国媒体对1…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媒体对法官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往往与法院的宣传背道而驰,法院建构的是“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法官形象,媒体则更多地关注法官的负面新闻,如“法官庭审睡觉”“法官醉酒开庭”“精神病法官出具无罪判决”等。不可否认的是,法官队伍里确实存在个别法官违法违纪的现象,但部分媒体热衷于对法官进行负面报道,通过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受众对法官形象的认知,导致了法官形象难以受到大众认可。因此,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法官形象的构成以及挖掘法官形象不佳的原因对于重塑法官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与社会公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而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形象的树立和传播离不开大众媒体,也就是说,公众更多地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来认识一所高校,从而形成对其或好或坏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张楠 《新闻三昧》2007,(3):33-35
近来,娱乐报道所以热衷“丑闻”、“八卦”,一说是在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压力下,为了争夺眼球,一说是除了传递新闻,娱乐报道还应承载着娱乐人们的职责。于是,“八卦”传闻和“丑闻”报道堂而皇之的从新兴的网络媒体蔓延到了纸面媒体,不仅形成了异常戏剧化的媒体景观,也变成了公众的谈资和  相似文献   

18.
自中国制造产品异军突起,各种负面消息不少。有产品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则“中国制造”广告登陆CNN.为“中国制造”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是利用广告来传播国家形象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对这则广告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议程设置是指媒体“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要引起受众对该报道产生兴趣,必须突出信息对受众的效用,即要使受众与所报道的新闻具有关联度。这种关联度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内容上要从人的本能需要到个人经验到生存利益达到关联,形式上关联度则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性,吸引受众关注。作为“权威性”的舆论引导媒体,人民网抓住最近连战“破冰之旅”,宋楚瑜“搭桥之旅”重大活动,结合网络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关联度要求,  相似文献   

20.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