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人类社会传播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大众传播较之人际传播,无疑有着显著的优势,如传播迅速,影响力巨大,等等.然而人际传也有其优势,如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并行,反馈迅速,它的这些优势恰好就是大众传播在传播效果上的弱势.因此,在现代大众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人际传播因素,这一点在广播电视传媒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现象的剖析,探求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意义,进而为新闻实践中进一步改善传播效果做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
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由于其融合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因此成为媒介社区中的主要信息传播形态.如果说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1.0的话,那么大众传播和聚众传播则依次是人类传播2.0、人类传播3.0.聚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不仅将营造更加辉煌的媒介景观,而且将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传播机制和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大众传播是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受众的过程。它是有价值目标、有价值实现手段、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并且大众传播的价值是媒介在与受众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工具的媒介.在尊重受众,为他们提供信息、知识、娱乐、服务的同时,更应该追求高境界的社会价值取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业迅猛发展,媒体的数量、传播的多样性让人目不暇接。然而,  相似文献   

4.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由于其特点各异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利用和互相影响的关系.本文的论题就是研究这种互动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大众传播活动中对人际传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视听媒介存在于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第四阶段--大众传播时代,如果说口语传播时代完全没有编辑、文字传播时代的编辑刚刚起步、印刷传播时代的编辑飞速发展,那么,在大众传播时代,编辑在文化缔构、符号建模和讯息传播过程中发挥其功效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洁 《新闻前哨》2014,(10):74-75
节目主持人通过大众媒介进行语言表达是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这是首先需要向学生阐明的主持人大众传播行为的概念。何谓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作为"喉舌"的节目主持人,其职责就是将有意义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接收信息并反馈新的信息,媒体接收反馈信息并不断修正自己新传播出去的社会信息,从而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得到良好地运行。  相似文献   

7.
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是将某种档案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使档案信息抵达目标受众群体,从而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网络传播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最便捷和最高效的传播媒介,正以其开放、自由等特征被广泛运用于社会信息传播的各个领域,网络传播的发展经历了web1.0和Web2.0两个时代.在如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储存和传播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其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档案信息资源的受众也就不再仅局限于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资源的部分人群.  相似文献   

8.
谭力  刘宁 《新闻窗》2012,(4):76-77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而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它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可以说,主持人语言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优劣,甚至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网络意见领袖与新闻真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1.
微博的双向互动孕育了大众传播新模式 根据传播学理论,在人类传播模式不断演化进程中,信息的单向传播最终会转化成双向传播,并且交互性与流动性会不断加强.施拉姆提出了“大众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支撑,科学的信息收集和利用已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推动一个社会或地区的现代性增长的因素非常多,大众传播媒介……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媒体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传播信息最迅速、最直接、最形象.因此,在我国中等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应该承担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科学传播不仅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由于媒体所具有的大众传播功能及优势,决定了其在科学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特殊功能。本文通过梳理科学传播与媒体相关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联,试图理清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即主体角色、载体渠道和桥梁枢纽,并承担信息传播、原理解读、沟通分享以及舆论引导的功能,以期为提升包括媒体在内的国家整体科学传播能力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宁兴旺 《传媒》2016,(12):51-52
自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彼此的互补中影响着信息传播效果,打破了以往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正在由以往的竞争对峙转向平衡互补.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主要体现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传播过程中讨论环节的引入以及受众参与拟态环境的建构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体育观念形成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制度政策、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信息传播也是一种重要因素.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对体育观念的形成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本文试图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体育观念构建的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渡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微博舆论“意见领袖”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微 《新闻实践》2011,(12):10-12
“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正式提出。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二次传播枢纽”,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广播和电视的人物访谈节目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高端访问》栏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物春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广播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形式,其人际传播的特点有传播者间的对称信息流动,传播者的光辉效应以及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等;其大众传播的价值有新闻、宣传、人文、科学价值等。文章认为,广播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在人际传播中存在不足,节目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相似文献   

19.
朱尉  冯育超 《报刊之友》2014,(10):173-174
乡村旅游作为社会服务业末端的一环,对于地域与地方的品牌宣传推广存在其自身的明显不足;在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手段空前飞跃的今天,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弥补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宣传和推广的不足成为推进乡村旅游进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研究了大众传播下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潘平 《声屏世界》2003,(12):33-34
对于电视的传播而言,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娱乐和社会教化的需要。随着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技术和制作水平的提高,目前综艺节目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娱乐性与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传真性、纪实性、国际性的多元并重。综艺节目这一发展潮流十分明显地体现着大众传播的流通功能,使电视文艺在整个大众传播体系中日益具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电视综艺节目传播过程是大众传播中一种良性循环的交流过程世界上任何一种实物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之中,由此达到一种平衡。从电视综艺节目的流通过程来看,它是一个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