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新浪微博中迅速走红的"月球车玉兔"账号为案例,对微博这一媒体平台下科技传播主体、传播过程与方式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其与传统媒体表现上的不同。作者发现,在微博语境下,"月球车玉兔"由于传者地位和传播语态的不同,其传播效果较之传统权威科学机构更具优势,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因此,发现新媒体下科技传播的新特点并学会利用这一优势,成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公众关注度高,是媒体吸引受众、赢得新闻竞争的主要着力点。如果媒体不能为公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就会丧失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丧失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因此,作为主流媒体,必须牢牢  相似文献   

3.
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后媒介尤其是网络上一致的高关注度相比,芦山地震在网上引起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媒体账号进行灾情设置对青少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无明显优于名人微博的影响;青少年个人账户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呈现明显的偏差状态.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微博的消息传播进行框架分析,并对青少年的网络议程设置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观察公益传播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接连涌现出例如“打拐”“一个粉丝一毛钱”“爱心衣橱”“冰桶挑战”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作为这些公益活动的传播渠道——微博也因此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凭借其传播所具有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公益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与扩散愈加彰显巨大的传播效果与独特的传播特色.与此同时,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受众主动参与公益的热情,加深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印象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博是当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已经成为公益组织的重要集散地。微博社会公益传播因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但是名人是其中最受关注、最受争议的一部分用户群体。名人效应之下,以公益为主题的自媒体账号具有比普通人更高的关注度,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认可程度,也能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但同时,也应注意名人的微博对社会公益活动传播的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2018年3月1日,一条“半蹲1小时举手机放动画”的信息以点击量36万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四位,同时,该条信息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在中国新闻网微博阅读量1500多万,点赞近2万,多地电视台及国外YouTube网站等也进行了报道。这条信息来自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山大二院”)的微信公众号。山大二院微信公众号自2013年运营以来,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单位微信公众号的价值定位和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7.
柯江 《新闻传播》2024,(3):64-66
本研究主要从大熊猫丫丫归国事件中主流媒体报道的传播策略及其对公众态度以及认知的影响出发,以大熊猫丫丫的归国事件为背景,收集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关于此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经过不同的叙事过程和呈现方式,提高公众对于相关公共新闻事件的关注和认知水平,对事件的传播和公众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受众对特定信息的筛选和忽略等问题。本文旨在为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路径优化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 时政报道平民化. 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受众,应从新闻中提炼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性报道, 同时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增强时政报道的互动性.笔者所在的大余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大余广电"微博、"大余广电"微信公众号、"大余党政"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布新闻预告,观众通过互动方式提观点、提建议,记者也可以从中发掘百姓关注哪些方面的时政新闻,从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9.
张磊 《中国广播》2009,(2):62-64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众对新闻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新闻的深度报道也日益成为所有媒体报道中的头条、重点。做好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能更好地洞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受众了解实情的“欲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政府决策、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就广播而言,全国很多广播电台都设有新闻深度报道的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10.
社会热点问题报道因时效性强、公众关注度高,一直以来就是媒体吸引受众、争夺市场、引领舆论、赢得新闻竞争的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媒体社会问题报道,对于提升媒体新闻报道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4年被业界称为媒体融合元年,许多传统媒体也纷纷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作为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的一种途径.解放军报的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开通以来的几个活动策划如“中国军校巡礼”、“舌尖上的军校”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转发之余关注到了“军报记者”这个公众平台.笔者对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进行分析,探讨军队媒体如何参与全媒体时代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勤 《中国记者》2012,(3):20-21
两会专题微博,集束受众注意力2010年广东两会《羊城晚报》、金羊网首开报纸、微博互动的全新报道模式;2012年一些报纸开设大型两会专题微博,将传统网站的专题网页与微博相结合,设置“微发言”“微直播”和“微访谈”来分类汇总两会资讯,并链接代表委员、媒体记者微博群,加强与受众互动,聚拢人气.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话语权实现的相对宽松的平台,微博对公众话语权的建构要基于普通用户和意见领袖用户两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微博维权颇有成效,但也遭遇了普通受众力量微弱与该平台谣言、虚假信息滋生的问题。有效构建公众话语权,还有赖于普通受众能明确微博信息的传播特点,提升微博素养;媒体能主动参与微博,打造微博公共交流平台;政府能与公众坦诚交流,借力微博疏通官民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4.
让新闻耐读     
所谓“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受得住、禁得起”。耐读,即指新闻的信息含量丰富,吸引受众的兴奋点多,得以让人集中注意力细致地看下去。 报纸只有增强报道的耐读性,受众停留在报纸上的时间才多,对媒体的关注度、忠诚度才会提高,也才能适应报业竞争。因此,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让新闻报道耐读?  相似文献   

15.
胡蕊 《青年记者》2016,(31):46-47
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转型,体育新闻报道也随之兴盏.互联网迈入微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影响力与日俱增.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新闻的报道模式,微媒体时代的体育报道以即时性、互动性、伴随性更能引起体育受众的关注和参与,里约奥运女排夺冠的赛事视频微博点击量超过1.1亿人次,传播效果惊人.网络直播平台“花椒”邀请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直播互动两小时,个人吸金20多万元;专业的体育直播平台(如章鱼TV)邀请前排球国手作为主持人与网友的弹幕共同直播比赛吸引上百万观众……  相似文献   

16.
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在众多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占得一席之地,节目创新至关重要. 一、时政报道平民化. 时政新闻是自办节目的重头戏.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受众,就要从时政报道中提炼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性报道,可以把话筒深入基层,多听听群众对时政报道的看法,同时也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增强时政报道的互动性. 并充分利用广电微博、微信公众号、党政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布新闻预告,观众通过互动方式提观点、提建议,记者也就可以从中发掘百姓关注哪些方面的时政新闻,从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17.
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已经成为受众最为广泛、互动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之一。全国“两会”作为备受关注与热议的重大会议,自然成为检验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及转型升级成果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中央级主流媒体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相关短视频报道中,报道样态实现了多元创新,受众体验完成了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18.
两会报道的微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既是代表、委员和公众建言献策的议政厅,也是媒体充分显示新闻报道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今年全国两会中,"微博问政"成为时尚.很多代表、委员通过微博晒提案议案,与网友沟通交流.同时,包括新华社在内众多国内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微博征集两会话题、报道两会内容,使微博成为今年两会征集民意最热媒体和会场内外互动最大亮点,产生良好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9.
赵丹  葛静 《青年记者》2017,(21):55-56
当好新闻资源的“深耕者”,把推送内容做“优”做“精” 时政新闻是党媒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给人的印象都是严肃的,与受众有“距离感”,在普通受众中关注度低.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时政新闻“转型”提供了平台,为党媒在受众中树立新形象提供了窗口.党媒应顺应微信传播规律,利用自己掌握“第一手资源”的优势,对新闻资源多作“深加工”,在新闻选题、文体体裁方面多下功夫,为用户烹制出精致的“悦读小品”.  相似文献   

20.
陈雪薇 《今传媒》2016,(1):45-46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受众涌入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微时代",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它们在更新生产机制的同时,也更新着各自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中传递的话语体系更影响着我们日常的交往、生活.微信公众平台是"微时代"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中重要的分支,一方面,不同类别的公众号都有各自独特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话语形式.本文试图从多模式话语的角度来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运作模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探索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别及其话语模态,阐明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话语体系来吸引受众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