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文 《新闻窗》2015,(3):6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多,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使公众舆论成为了可能。研究并探索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我们做好新闻工作,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舆论主体——公众已日渐成熟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5亿,网民公开发表意见的各种论坛、博客、微博、轻博等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政治生态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对公众决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既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也适应了现代民主治理的趋势.在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公民政治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如何客观地看待网络舆论对公众决策的民主参与的影响,探讨如何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扩大公众决策的民主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主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青年在推动网络发展的同时,网络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在当前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育、塑造与文化传统和国家地位相匹配的网民是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当今,上网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习惯,浏览网络信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内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12年底,网民数量将达到5.5亿。伴随着公众对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加重,各种网络信息成为公众获取各种"消息"的首要渠道,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相当一部分公众的思想被网络所左右,  相似文献   

5.
如今,网络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技术因素.网民是构成网络社会的主体,也是构成现实社会的较大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切合点,把原来被完全割裂开来的作为异在的虚拟空间与作为此在的现实空间结合起来.本文即从网民分析着手,进而对整个网络社会的网民阶级结构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分析. 传统阶级结构在网络社会的消解 自国家形成以后,人类社会就进入阶级结构分明的状态,对生产资料的争夺成为阶级矛盾的中心.马克思认为,社会更替主要是经济原因,对生产资料的争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更进一步说,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互联网引爆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频度越来越快,烈度越来越强,领域越来越宽.每一起网络群体性事件都把公众的情绪和诉求呈现在政府面前,促使政府决策必须接受民意拷问,官员执政需要顾及公众情绪.面对这种由网民自发形成的舆论,公众的直接感受是:“老百姓终于有了可以说话的地方.”关心政治的知识界人士也日益觉察到中国政治业态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网络问政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背后凸显的是大众政治的勃兴.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开放性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解放,信息的自由流动强化了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参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4。庞大的网民数量,促使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舆论力量,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的制订。  相似文献   

8.
李娜 《今传媒》2011,(8):50-5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使网民能长期关注某一特定的网络媒体、某一网络事件则成为媒体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网民心理、网络媒体自身特点以及网络事件的研究,防止在网络上出现"热舆论"冷化和"舆论倒伐"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创新模式.价值的发现、价值的加持、价值的表达不断融合出新,推动着人类社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知识分享和变现的效率.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与认可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新媒体在认可公众宣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段时间.不断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被拽进公众的视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媒体和网民穷追不舍的对象。自然也有人对此情形颇有微辞,认为媒体与网民的监督有点过了,影响了相关单位的正常工作和未来发展,而且媒体报道与网民谈论中有不少猜测、推断乃至谣传的成分,与事实不符,误导了公众。  相似文献   

11.
许鑫 《东南传播》2011,(12):40-42
近年来网络事件日益频发,但只有少数事件能脱颖而出,成为网民持续关注的对象,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事件吸引网民参与的内在因素,并分析了议题性质对网络事件的公众讨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潘彤 《今传媒》2016,(4):30-31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文章充分肯定网络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并运用"靶子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经典理论深入剖析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以及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民从自身的角度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段时间,不断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被拽进公众的视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媒体和网民穷追不舍的对象。自然也有人对此情形颇有微辞,认为媒体与网民的监督有点过了,影响了相关单位的正常工作和未来发展,而且媒体  相似文献   

14.
张宁 《青年记者》2016,(28):55-56
习近平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网络信息时代我军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今天的军营,单位有局域网、全军有政工网,各部队正在探索使用互联网,可以说网络无处不在,网络信息无孔不入.网络信息对官兵的吸引力很大,许多官兵参军前就熟悉网络,有的甚至产生网络依赖,网络信息管控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让人登高望远、心明眼亮,掌控信息从容不迫,用不好可能会迷了眼睛、乱了思维、伤了亲情、误了事业.  相似文献   

15.
梁春艳 《新闻世界》2013,(4):159-16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数量成倍的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络暴力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解决好网络暴力问题,既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社会稳定。陈凯歌为观众奉上了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搜索》,讲述被查出癌症晚期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情绪低落在公车上没有为一位老人让座,彻底改写了牵连其中的数人命运,这场“蝴蝶风暴”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李斌 《新闻界》2009,(2):33-34,87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他们运用网络形成自我议程设置的机会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本丈以"甘德怀事件"为案例,通过对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时代社会道德预警建议:加强网民自律,完善网络自身管理,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邬江  郝文江 《网络传播》2007,(10):14-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1.62亿,居世界第二。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交互重要手段,但也成为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发地区,涉及网络的诈骗、赌博、盗窃、淫秽色情案件与日俱增。2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各国对国家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各国纷纷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国家战略,通过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建立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专门网站以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措施,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提升对身份欺诈、网络钓鱼等网络犯罪的认识,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基本技能和知识。我国应尽快采取措施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对农传播中发挥着传统媒体力有不逮的作用.本文着眼于涉农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以河北农民报微信公众号为研究案例,以期探索涉农类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策略. 涉农媒体试水新媒体 1.涉农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必要性 当前,运用手机上网的农村网民增长迅速.基于媒体接触习惯的转变和越来越庞大的移动网络用户群,传统涉农媒体试水依托于网络和手机的新媒体就成为必然且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孙钦泉 《传媒》2019,(8):73-75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在这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媒介素养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表现在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新媒体接触和使用能力有限等。其原因主要为部分网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媒体接触并不充分,网络立法尚不完善以及主流媒体未进行正确引导。为此,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宣传,开设媒介教育课程,扩大网络法律宣传力度,增强意见领袖培养,帮助网民提升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