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2.
写作拾萃     
记者通过观察,发现人物和现场的独特之处,以及一般人容易忽略,却恰恰具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有的新闻学著作强调,记者从他到报社报到那天起,就要自觉地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比如说,过去英国有些报纸的主编要求每个新闻记者向他报到时,  相似文献   

3.
27岁的报纸记者迪马·霍洛多夫一直在调查俄罗斯军队的腐败行为,他告诉报纸主编说自己很快就  相似文献   

4.
封面链接     
《主编与发行人》2007-2 2007年最佳编辑Earl Maucker 《南佛罗里达太阳前哨报》总编辑Earl Maucker使整个报纸大放异彩。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只有四家美国新闻机构被允许设立办事处,《太阳前哨报》是其中之一。如果办事处有什么麻烦,古巴政府唯一要找的商议者就是Earl Maucker,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Maucker的新闻之路颇具戏剧色彩。他曾因不及格被大学退学,接着参军入伍,练就了打字本领,并在退伍后成为报纸实习印刷工。之后,他威了正式记者,不仅获得美联社的调查报道奖,还因出众的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相似文献   

5.
西方不少新闻记者或新闻学者喜欢把新闻报道与戏剧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记者休·A·马利根回忆他当学生时,教授对他的作文的批语就是“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经过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之后,马利根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在写作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的写作方面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史,[英]约翰·德林瓦特主编陈永国、尹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约翰·德林瓦特(John Drinkwater,1882-1937)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和演员。作为20世纪初期英国文坛的一位活跃人物,德林瓦特与哈代、T·S·艾略特、曼斯菲尔德、高尔斯华绥等人均有广泛交游。他还编辑过文学史和多种文学选集,并为许多书籍撰写过导读,显示出卓越的编辑才华。德林瓦特主编的两卷本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7.
李慎波 《青年记者》2004,(10):66-67
一何谓“黄色新闻”?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黄色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它是那些为了迎合低层读者的情趣,以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为内容的“黄色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美国新闻学者则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它是189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编辑新  相似文献   

8.
李昕 《新闻记者》2001,(10):20-22
编者按 :吴惠连教授 (WilliamWoo)是有着40多年记者生涯的美国著名记者 ,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伦理学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学顾问教授、美国报纸总编辑学会主席、美国新闻研究所所长、美国白宫总统委员会成员、美国电视新闻最高奖———PeabodyAward评委。他毕业于堪萨斯大学英语文学专业 ,后任哈佛大学尼曼新闻中心学者。他曾经担任《堪萨斯都市报》记者、《圣路易斯邮报》记者、主编、特稿记者、驻外记者、社论撰写人、总编辑。曾获得密苏里大学杰出贡献奖。2001年8月31日 ,吴惠连教授应邀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与同学们举行圆桌会议。吴教授虽然谈的是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但由于他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根底 ,加上言之有物、深入浅出 ,相信读者一定能有所感悟。这里发表的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新闻界     
英《金融时报》等三家媒体联手在俄创办一份新报纸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及荷兰独立媒介公司4月7日宣布将于今年8月合作推出一份俄文经济类报纸。这份报纸面世后将首先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发行。现任《莫斯科时报》经济新闻编辑的列昂尼德·别尔什茨基将出任这份尚未命名的报纸的主编。别尔什茨基说,这份新报纸将拥有20个俄文编辑记者,其内容的30%为翻译《华尔街日报》和  相似文献   

11.
西方报纸,知名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等等,都有专门的讣告新闻版面,有专门的编辑和记者,也有著名的讣告撰稿人,更多的城市报和社区报里,讣告新闻也是一块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陈茜 《青年记者》2012,(8):27-28
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作为一份新兴报纸,如何能在热闹的表面现象下捕捉到新闻规律性的东西,以保持报纸的持续稳定成长,不仅需要大型报业集团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一批高水平的新闻采编人员的协作能力,更需要独辟蹊径,掌握有力的报道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区域内可供挖掘的新闻资源. 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发展,青岛地区新兴的报纸《城市信报》,逐渐被广大受众关注、了解和熟知.这份新兴报纸凭借着一个又一个重磅的暗访新闻,在青岛地区掀起了一股暗访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暗访,是新闻采访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身处新媒体时代,一名合格记者如何做好安全有效且合法的暗访调查报道?本文拟从新闻暗访的合法性分析、前期准备、设备操作、后期处理等四个方面探析新媒体时代下暗访报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暗访,是电视新闻采访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合理地运用暗访的方式,发掘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一面,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管主要负责哪条线上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需要暗访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暗访;怎样做好暗访、怎样安全有效地进行暗访,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15.
去年,一篇纯粹是捏造的假报道获奖的丑闻,使已有64年历史的被称为"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帕利策新闻奖黯然失色.帕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报业先驱约瑟夫·帕利策创立的.约瑟夫·帕利策(1947—1911)是在美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原为匈牙利人,1867年加入美国籍.1868年他进入《西方邮报》当记者,从此毕生从事新闻业,从首席记者到独立办报,最后成为报业大  相似文献   

16.
已故的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不但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对于前者,很多同志已写文章谈过;对于后者,至今还无人撰文论述.值此望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特写此文,谈谈他在新闻教育方面的主张和成就.编辑生涯望道先生早年就是以从事新文化运动,主编进步刊物与报纸副刊,开始他的战斗历程的.陈望道(1890·12·9—1977·10·29),浙江义乌人,1915年赴日本留学,习文学、哲  相似文献   

17.
一张报纸的出版,从新闻的组织策划,到记者的采访写作,到编辑的编审修改,到最后的排版印刷,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报纸版面主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是新闻报道的"设计师",是新闻稿件的"质检师",是报纸版面的"美容师"。本文根据笔者从事编辑岗位的实践经验,谈谈新形势下报纸版面主编的主要职责,以及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来美国记者群体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记者呈现给世界的形象基本是:过于年轻、收入较低、缺乏专业理念,职业道德感越来越差。如今美国记者状态已经有所改变,他们更成熟、更具专业理念,绝大多数大学以上毕业,收入居中等偏上,而且他们对于新闻工作更加满意。2003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新闻学院的4位教授完成了《2002年美国记者调查报告》。这项调查开始于70年代初,此后每10年一次。美国记者调查报告基本上可以写照30年来美国记者的概貌。此外,美国报纸主编协会的调查和美国国内报业协会的年度调查也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画了新世纪美国记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窃听丑闻为何会闹得如此大?《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因英国《卫报》记者尼克·戴维斯的调查而曝光.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公众普遍批评,缘于《世界新闻报》不仅仅窃听王室、名人、权势人物,而且将窃听的魔爪伸向普通民众、弱势人群.在英国,媒体往往揭示公众人物的许多爆炸新闻,这些做法虽然难见阳光,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法也非正当,但较为公众容忍,因为民众多认为权势人物作为强势一方,应该得到适当监督,从而规范甚至制约其行为.比如当年英国公众对媒体对戴安娜王妃等王室成员的"狗仔队"式采访报道并未表现出很大愤怒,而这次却让默多克多少有了点英国"全民公敌"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一次性高等教育是不够的。美国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新闻从业者在入行后接受过额外的培训.并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员表示他们有意接受进一步的新闻培训。美国报纸总编协会时2000位执行总编和新闻从业者的调查也显示.美国记者抱怨最多的,不是拿钱少.而是缺少培训。据Poynter的调查.在从业经历不足10年的新闻工作者中.82%的人认为培训将非常有用。美国加入新闻业的大部分的人.都是要接受继续教育的.其中包括正规的新闻传播教育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的新闻学院.就主要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