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斌  陈勃 《编辑之友》2016,(8):58-61
自新华网对2013年十大年度“反转新闻”进行盘点以来, “反转新闻”引起了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同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闻相比,频频热演的“新闻反转剧”似乎有时更让公众“津津乐道”.所以,基于其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入手,在分析“反转新闻”成因的基础上,从立法、媒体和记者三个角度分析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闻反转剧由新闻反转现象演变而来,是新闻报道失实的一种表现。其形成原因,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泛媒体化的媒介环境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无不关联。新闻反转剧对媒体、政府、公众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媒体应严于律己、责任至上;政府应信息公开、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公众应提升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媒体、政府、公众三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抵制新闻反转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一则新闻在前一秒会令公众驻足围观,后一秒就可能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令人唏嘘不已。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的出现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之所以被人称之为"新闻反转剧"并不是因为它报道了新闻真相,而是随之而来的让人们无法预料的一出多幕的新闻发展趋势会变得扭曲,甚至颠覆着伊始的报道,吸引着舆论的一次又一次的沸腾。本文以15年发生的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为例,来详细剖析新闻反转剧的成因,并据此寻求方法来捍卫新闻真实,杜绝"新闻反转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4.
洪威 《新闻传播》2007,(7):17-17,19
在进入虚假新闻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对新闻的定义做一回顾。我们都熟知,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对于它的定义就五花八门,说法不一。百多种定义虽然差距甚大,很多甚至无法取得共识,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真实性几乎是所有新闻定义显在或隐在的意义。离开真实,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但令人惊讶的是,完全丧失真实性的“反新闻”——“虚假新闻”不仅在新闻诞生之日就随之而来,在近年又呈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做出报道,应该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谁都不能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线索。那么当事件已然变为“过去时”,我们就不仅要重视新闻的第一落点,而且要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做出报道,应该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谁都不能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线索。那么当事件已然变为“过去时”,我们就不仅要重视新闻的第一落点,而且要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出新闻精品,同样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  相似文献   

8.
近年,一系列的新闻乌龙事件让"新闻反转剧"这个新名词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复杂的社交媒体传播环境是产生"新闻反转剧"的重要场所,因此,随着自媒体的强势崛起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新闻反转剧"也越演越烈,正不断消解传媒的伦理性,破坏新闻伦理的正常建构。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不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新闻主体方面出发,加强信源道德教育、建立媒体自律规范和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者的联合互动与规范可以重塑新闻伦理。  相似文献   

9.
金声 《新闻传播》2004,(6):64-64,69
传统的新闻以事件新闻为主,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新闻写作形式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事实。但是,随着新闻事业飞速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速,这种单一的、仅仅是“公而告之”的新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的要求。以包括“五个W”为主的事实新闻早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传播。大量新闻着重于“事后”,即在新闻事实发生以后作出报道。前瞻性显然不能成为对新闻报道的必备要求。但从新闻实践和受众的接受心理看,新闻的前瞻性对于报道具有锦上添花之妙。既是这样,对新闻报道的前瞻性作些探讨,就有必要。 1942年10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这篇出自毛泽东之手的社论评析当时尚未完全结束的苏德斯大林格勒之战并指出,“10  相似文献   

13.
赵黎 《新闻爱好者》2012,(15):92-93
至少在20年前,新闻事实与新闻策划谁是新闻之魂这个问题,根本就不能称之为问题,当时的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策划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在新闻实践中进行运用,新闻事实是毫无争议的新闻之魂。而在今天,各种各样的新闻策划大行其道,甚嚣尘上,就连对新闻策划不甚了解的普通市民都能对新闻策划指指点点,于是这才有了新闻事实与新闻策划谁是新闻之魂之争。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新闻事实与新闻策划有全面的认识。说到新闻事实,就要弄清什么是新闻。所谓新闻,公认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决定新闻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15.
彭兰 《新闻记者》2005,(4):72-73
对于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史来说,新浪无论如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个案。面对传统媒体网站的重围,新浪能脱颖而出.自然有其道理。尽管新浪在当今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中影响力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新闻运作能力肯定是其成功的最终保障。新浪新闻之道何在,由陈彤、曾祥雪撰写的《新浪之道》在一定意义上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其实,通读全书.谁都不会从中找到所谓独门绝技。一切都在常理之中,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行动力。  相似文献   

16.
蔡斐 《青年记者》2012,(17):71-72
去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法学院携手合作,开设“新闻一法学”实验班.这是法制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创新.此前,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也积极整合法学和新闻传播学资源,进行法制新闻人才培养的探索.这些努力的背后,一个共识就是,法制新闻迅速崛起,法制新闻队伍不断壮大,但法制新闻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不断的检讨,以修正法制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我们记者行当谁都熟悉、谁都离不开的话题。从新闻采访的定义来说,种类很多:如“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再如“新闻采访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为了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杨尚聘 《传媒》2002,(8):46-46
当前,报业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回避。但是报纸,特别是党委机关报,在竞争中把握好舆论导向,是我们时刻不能淡忘的问题。 1.主流新闻是党委机关报参与竞争的优势。江总书记告诫我们,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我们的报纸是党的报纸,不是同仁的报纸,正确引导舆论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政务新闻必须是党委机  相似文献   

19.
仲志远 《青年记者》2008,(10):15-17
草极新闻来自于民间。一般-来说,多半都是来自于媒体机构专业记者之外的社会各个阶层,牵涉面相当广阔,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记者群体,因为记者的社会接触面毕竟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广。谁都知道,记者的稿件会因为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禁忌而被删改或“枪毙”,官方渠道不能发表的稿件换之以另一种面目——草根新闻——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20.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13,(11):45-46
基层是新闻之源.官兵是新闻之主体。走基层,就是要走近官兵,和官兵天天一起闻汗味、搅勺子、找乐子、拉家常。为贯彻落实“走转改”活动.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记者走出机关大院.挂上列兵军衔。在南京军区步兵某旅通信营无线连排房里住了一个月。期间。和官兵们一起训练、劳动、站哨。也欣喜地看到他们献身强军梦的士气和朝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