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大冲击了传统媒体行业,尤其是广播媒体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挖掘广播媒体的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本文先就新媒体时代对广播媒体的冲击作简要的分析,而后分析论述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发展优势,最后提出新媒体时代广播市场化节目的探索与实践策略,包括落实大数据营销、打造融媒体平台、广播的品牌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需要树立媒介融合发展意识,探索自身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本文在对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确保广播媒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下的发展环境,抓住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从诞生之初就展现出巨大的传播力,给传播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中,广播媒体的传统劣势逐渐显现,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借助新媒体,开拓新的融合发展空间.本文系统分析了广播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暴露出的传播劣势,探讨了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该如何应对,是坐以待毙、不进反退,还是应对挑战、取长补短,这是所有媒体从业者特别是广播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分析当今新媒体和广播媒体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阐述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发展及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和普及,媒介发展全面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广播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广播媒体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发挥自身强大优势,借助新媒体的资源,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走台网融合、台网一体化之路,打造全新的全媒体聚合平台,增强广播媒体的媒介竞争力,促进广播媒体更加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广播媒体如何更加高效地借助新媒体的角度探析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发展方针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胡强  彭晶晶 《传媒》2016,(6):53-5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对传统广播媒体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稳固广播媒体的主流核心地位,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就必须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努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广播媒体的优势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蔓 《视听》2018,(11):5-7
本文在认清新媒体对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现实基础上,深入分析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优势,并从整合资源的角度提出建设智慧视听融媒体的发展策略,从创建精准对接用户的大数据营销、打造融媒体平台、以价值共鸣驱动品牌化发展、实现生产传播互动全方位智能化等方面拓宽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试论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广告收入逐年增加,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市场被分流。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满足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广播媒体加快了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融合步伐,揭开了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序幕。本文通过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现状以及对下一步发展趋势的探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广播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融合才会有更大发展审问的卿..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模式迅速的发展,传统的四大媒体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特别是本就被称作是“弱势媒体”的广播,那么字这个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广播媒体应该如何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开拓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就以传统的广播媒体为例,阐述新旧媒体的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10.
陆敏 《声屏世界》2013,(6):64-65
在全媒体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的发展、应用和普及,推动着各类新媒体快速崛起。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在与新媒体的相互博弈中呈现出融合和互补的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融合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势不可挡地扑面而来。在这种形势下,地市级广播如何借助融媒体时代的东风更好更快地发展?融媒体到底为地市级广播提供了哪些突围的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深入了解融媒体、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互联网等新兴移动端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地位正在发生着改变.广播节目可视化是当前广播搭乘融媒体快车,摆脱单一表现形式束缚的有效措施.如何使传统广播与新媒体在融合中凸显优势发挥最大效用是媒体发展的方向,本文将寻求如何打破广播工作单向固化流程,探索广播慢综艺与融合媒体的新思路,打造全新可视化广播节目.  相似文献   

12.
耿涛 《青年记者》2016,(23):113-114
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也影响和改变着广播媒体.近年来,面对利用微信传播的媒体数量的增长,以声音传播信息的广播人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广播只能听,不能读、不能看;广播内容一听而过、稍纵即逝;广播已经沦为旧媒体.广播媒体以节目为王,节目和主持人是广播发展的总抓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住广播电视主业,守住我们的阵地,同时积极发展新媒体,运用新媒体,着力发展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传播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统的广播媒体日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对此,广播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谋求创新发展之路,将新媒体和广播媒体有效融合,促进媒体传播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更加吸引公众的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激发受众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广播媒体影响力目的,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一、广播新媒体简介1.广播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相似文献   

15.
急剧膨胀的微博用户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百余字的"微言"蕴藏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徽"时代,在传统强势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应该选择怎样的突围路径,从而实现逆势上扬呢?这是每一个广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并做出积极回应的问题.路径之一:无须成为新媒体,但要尽量新媒体化所谓新媒体化,就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态,使广播在符合新媒介趋势的平台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例如广播进入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但可以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大大增加频率数量,培育并细分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富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实现由单一音频的单向传播升级为音视频同步和双向传播的广播新形态.再如,广播进入移动新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从而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局限,使广播进入细分与聚合的巨大市场.到那时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豪地宣称:广播摆脱了窘境,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全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样一个新的媒体时期对广播新闻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广播新闻如何做到在众多专业广播电台中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为听众提供更优质的节目,是广播新闻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赖黎捷  朱辉 《视听》2023,(5):148-150
内江交通广播历经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四川省内具有强势影响力的品牌媒体。面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作为地市级的交通类专业广播频率,内江交通广播在以正确导向为宣传报道核心的原则下,坚持以“服务为根本”的发展理念,借助新媒体平台深耕“广播+”创新实践,实现了交通广播从单一的听觉媒体到提供全面、多维的各类信息的服务型媒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相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维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传统媒体从业者需要综合考量传播的发展趋势,创新思维路径.相较于与新媒体采取对抗的态度,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发展融媒体,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对广播媒体而言,融媒体让广播新闻迈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的美国广播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全球传统广播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美国广播业改变原来的运作方式,整合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与效果,创造出新的价值,使之成为焕然一新的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