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2.
米高峰  李昂 《青年记者》2020,(11):79-80
贾樟柯说:“在德西卡的电影里,我学到了怎样在一个非常实在的现实环境中,去寻找、去发现一种诗意……正是通过他的电影,我才触摸到了纪实风格背后那些美学层面的东西.”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总有一种“作者论”的视角,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群,并力图捕捉到时代高速发展下人们最真实的生活表情和生存状态,构筑着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电影以县城作为想象空间,以底层作为表达对象,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沉默与愤怒、梦想与绝望、生存与死亡,是关于草根的骊歌、生民的史诗。同时,贾樟柯也是一个电影诗人,留意于平凡人生的残酷诗意,钟情于长镜头里的时间重量,从而营造出一个真实而别样的影像中国。  相似文献   

4.
孙韵 《东南传播》2010,(7):117-118
《世界》是贾樟柯电影历程中的转折之作。一方面,《世界》的公映和叙事空间的转变,使贾樟柯的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世界》中一如既往地探讨小城镇青年的精神迷失,又使其继承了贾樟柯此前的精神资源,从而以承上启下的姿态联系着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5.
黄振乾 《视听》2016,(7):109-110
贾樟柯是中国著名导演,目前已创作十二部电影作品。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多不同之处。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对底层形象的关怀,将最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群体的沉思。本文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点和底层形象特征,同时对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贾樟柯的电影里,背景里的空间和前景里的其他主体同样重要,甚至空间本身就是主体。空间不仅是实在的,更是隐喻性质的;不仅包含叙事功能,更具有表意作用。破旧残败的居住环境,奋斗打拼的工作场所,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渴望离开的故土家园,这些都可以作为理解贾樟柯电影人文情感和现实关怀的重要参照。细致开展相关探讨,既是对贾樟柯作者研究的精细开掘,也是对电影空间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城市"在影像传播中,不仅仅可被用来当作一门题材,或是一种符号来承载语境,传递信息.通过分析和研究贾樟柯的电影,我们发现"城市"还可以被编码成传播文本中的一种时空要素,一套叙事结构传递给受众,以此带来不同的传播体验.  相似文献   

9.
从1996年第一部录像的拍摄到如今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导演,贾樟柯始终用电影去关注社会最普通的人群,力图捕捉到时代高速发展下最真实的表情,构筑自己独具特色的电影世界。《贾想1996 -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是对这一历程的回望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看板     
《世界》:贾樟柯“终见天日”4月8日起 全国公映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世界》是贾樟柯执导的第7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地上作品”。因此,第一次获得审查通过的《世界》显得引人注目。《世界》讲述了几个农村来的年轻人在一个世界公园里的工作与生活,女演员是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赵涛,而男主角则由王宏伟换成了成泰燊,他在电影里扮演一个保安。贾樟柯说,之前他的几部电影都是在说家乡山西,但事实上自己已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我希望拍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印象的电影。世界公园是一个合适的场所,里面全是人造景观,而里面那些来自农村的人,也会有一种奇怪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邵娣 《新闻世界》2009,(7):175-176
在中国电影圈内,有一批30岁左右的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被称为第六代导演。从诞生之初,他们就面临着第五代导演不曾遭受的巨大压力,随着贾樟柯在威尼斯电影节一鸣惊人之后,也让人开始再次审视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本文就是从这个群体的艺术创作背景来浅析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陆川导演的影片《南京!南京!》。  相似文献   

12.
卢洋 《青年记者》2016,(11):87-88
电影中的新媒体 电影《手机》似乎是一部具有预示意义的冯氏电影,电影中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手机有了情人,也被手机所累失去了家庭.之后的《神奇手机》《社交网络》《搜索》等都将新媒体作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搬上了银幕.当新媒体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反映和表现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变化的电影就越来越多.《手机》中的新媒体是手机,如今的手机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工具、一个生活必需品,可是在电影《手机》中它是个人隐私、是秘密.  相似文献   

13.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10,(9):149-150
我国目前处在阶层分化的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广泛的关注。贾樟柯运用电影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赋予影片中的角色一定的话语权。作为掌握媒介资源的精英群体,更应怀有人文主义情怀,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空间和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引擎电影作为一种介于电子游戏与电影之间的艺术形态,以其从电子游戏中继承来的交互化、奇观化、多样化、自由化及从电影中借鉴来的叙事性表述、非线性制作,被认为是一种影像时代最为便捷的平民娱乐手段.随着引擎电影的不断开发,人们体验和看待引擎电影的方式、观念、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引擎电影"互动"的故事讲述方式、"交互"的影像制作流程、"体验"的观影心态的探究,为电影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侯丹丹 《视听》2016,(11):44-45
电影《山河故人》在艺术创作层面延续了贾樟柯电影对现实关照和思考的主题,在电影视听方面有了对自我风格的突破;在商业层面,用成熟的商业电影发行模式在国内公映,产生的公众影响力在贾樟柯的作品系列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为贾樟柯在故乡山西围绕电影《山河故人》所做的商业探索奠定了基础,这些探索为国内文艺小众电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吕淑敏 《青年记者》2009,(20):64-65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也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尝试用框架理论解析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得出电影创作需多样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也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尝试用框架理论解析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得出电影创作需多样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通讯》2013,(6):64-64
贾樟柯出征戛纳,最终得到最佳编剧奖。贾樟柯面对媒体采访,直言“在戛纳找到了知音”。而此前刚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导演大赞“贾樟柯导演勇气可嘉、电影的力量很强”。  相似文献   

19.
周迪 《今传媒》2013,(1):92-93
贾樟柯的电影在欧洲获得了空前的荣誉,这与其电影中所遵循的现实主义理念和关注边缘人群生存状况的社会责任感优者紧密的联系,另外欧洲电影的传统也为贾樟柯电影的成功提供了平台,本文对贾樟柯电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欧洲电影观众的观影传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电影中"家国同构"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棒 《青年记者》2016,(32):49-50
爱国主义是一种具体性、历史性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自身的内涵意义也不断革新.近代伊始,反帝反封建,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成为时代主题,此时的爱国主义电影自然纳入这样的时代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作为彰显与反映爱国主义的媒介载体之一的电影,同样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界定.在爱国主义电影表现中,"家"与"国"的内核关系始终未有改变,变化的只是影视技法与创作理念,因此,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影片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形态.在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中,爱国主义电影所表达与展现出的"家"话语是始终让位于国家诉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