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大多数创办或复刊于1979年前后,继而有地市级广播电视报的出现,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它曾经一度成为当时专业报中覆盖面最广、群众自费订阅率最高的报纸,在传递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报170多家,地市以上广播电视部门绝大多数办有广播电视报,且一般发行量在十几到几十万份之间,有十多家报纸甚至接近或超过了百万份,广播电视报当时的辉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大多数创办或复刊于1979年前后.继而地市级广播电视报也相继出现。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它曾经一度成为当时专业报中覆盖面最广、群众自费订阅率最高的报纸.在传递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报170多家,地市以上广播电视部门绝大多数办有广播电视报.且一般发行量都在十几到几十万份之间.有十多家报纸甚至接近或超过了百万份.其辉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广播电视报的空前繁荣。八十年代末期,广播电视报发展到上百家,期发行量4000余万份,是各类报纸发行量最大、自费订户最多的一种专业报纸。在书山报海的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报异军突起,赢得受众青睐,争得了立足之地。广播电视报的兴起,为广播电视事业增添了活力。本文仅就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地位和传播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亚群 《传媒》2004,(5):30-31
自上世纪80年代始,广播电视报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个报种,走过了一段在中国报业史上辉煌的历史.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都市类报纸的冲击,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滑,目前除个别省市外,大部分省市的广播电视报普遍处于低谷,在报业市场中边缘化明显.为此,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试图寻求一条再现往日辉煌的道路,但今天看,不管改革是一种主动的追求抑或是市场之手推动的,广播电视报都没能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一些报业专家预言,广播电视报是一种阶段性的报纸,从高峰走向低谷而后消亡是一条不可抗争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报如何适应新的体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广播电视报导向功能的特点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和电视宣传的补充、发展和深化延伸,它既与党报和其它专业报一样,有党和政府喉舌和工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更有深入千家万户,直接起到宣传群众、鼓动群众,并引导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导向作用.目前全国160多家广播电视报,期发量共达五千多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读者面最广的一种专业性报刊.它深入家庭,适合于男女老少所有成员,而且报纸周期长,读者接触时间长,相对来说,对读者的影响也深一些.可以说,贴近群众、贴近家庭、贴近生活,是广播电视报的特点.因此,宣传群众、鼓动群众、直接引导群众也是广播电视报的最主要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报内容倾向浅析陆荣生目前,全国各地创办的广播电视报已多达200多家,发行总量高达五六千万份,创全国报纸发行量之最。广播电视报深受受众厚爱,并不等于说广播电视报已完美无缺了。笔者因工作之便,每周能拜读到上百家广播电视报。浏览各报,分析比较,依笔...  相似文献   

7.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支报业新军——“广播电视报”迅速崛起。目前,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报每期总发行4000多万份,占全国所有报纸总发行数的1/8,绝大多数在当地的报刊发行量中居于首位。有的省市广播电视报每期发行数达100多万份,一般都不下10万份。在已取得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广播电视报的办报方针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以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以后,广播电视正在不断求新求变,以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和社会需求。那么作为广播电视延伸的广播电视报又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开创出一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办报模式呢?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中期是广播电视报业发展的最辉煌时期,各家报纸的发行量在当地各种报纸中均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广播电视报人一直是在不安与困惑中走过的。不安的是,报纸的发行量日渐下滑,难以遏止,广告创收日益艰难;困惑的是,广播电视报将来还有没有出路,出路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讲,广播电视报人从事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广播电视报无疑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产物,但它却随着广播电视的繁荣走着相反的路。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报从来未成过气候,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未形成独立的报纸,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有广播电视报140多家,总期发行量达4500多万份。广播电视报能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内容独具特色,有较强的吸引力。广播电视报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大潮和激烈的报业竞争已把广播电视报挟持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报业资源被大量哄抢,报纸发行量严重滑坡便是佐证。然而,广播电视报并非无招架之力。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而要真正使广播电视报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必须对广播电视报的属性作出正确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相应对策。广播电视报的属性界定一、专业报特色广播电视报属于专业报之列。其理由有二:一是所有广播电视报均由广播电视部门创办和主管;二是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的衍生物,系广播电视的延伸和补充,其刊登的内容主要限于广播影视方面。但…  相似文献   

12.
一、广播电视报言论的作用及现状广播电视报是我国报业中后来居上,发行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新型报纸。它已从发韧之初的仅仅是预告、介绍广播电视节目的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报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业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的广播电视报曾经一度辉煌过,但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行量急速下滑,并陷入一种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困境,至今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报业竞争激烈等外部因素之外,报纸定位及发展方向一直未能明确,也是困扰着广播电视报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广播电视报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探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始,城市广播电视报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个报种,走过了一段在中国报业史上辉煌的历史。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都市类报纸的冲击,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  相似文献   

15.
李宁 《传媒》2006,(11):61-62
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的产物,广播电视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迅猛发展,鼎盛期全国有220多家广播电视报,发行量达4200多万份,以其报道内容的独特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媒介,由此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晚报、都市报和各种生活类报刊的兴起,广播电视报受到专业的限制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发行量骤减,广告大幅度滑坡,规模小的纷纷倒闭或被吞并,生存下来的也大多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提高广播电视报的文化品位张小泉进入90年代,作为报业中后来者的广播电视报,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迅猛发展,成为各城市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报纸。据1994年的最新统计,全国共有260余家广播电视报、期发量达到5千万份左右。以山西省为例,近两年来,就有大同等三个...  相似文献   

17.
正创刊于1988年的《克拉玛依广播电视报》,曾经为丰富油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这份定位于生活服务类的报纸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1.2万份,也曾从12个版扩充为24个版至现在的36个版。近几年,报纸虽然数次改版,但发行量仍不足4000份,影响力更是今非惜比。而造成这种局面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广播电视报也几乎都存在着不景气的现状。这是由于有线电视的普及和上星节目的增多,电视频道的急剧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已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电视报《电视周报》(即《中国电视报)的前身),在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气候下应运而生。随之,各地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已有广播电视报140多家,实际上已形成中央、省和地区市级“三级办报”的格局。据1990年的统计,其中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就有《中国电视报》、上海《每周广播电视》等lo家。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的期总发行量约4500多万份。仅从这一数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而兴起,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85年,全国仅有46家广播电视报,其中省级广播电视报有二十余家,而城市广播电视报不足二十家,当时的城市电视台也不足五十家。到了1995年,全国计有电视台982家,有线台1202家,教育电视台941家。(据《文汇报》)相应地城市广播电视报也发展到200—300家。 城市广播电视报兴起,打破了省电视报的一统天下,一个省多的拥有城市电视报20多家,少的也有10余家。如某省广播电视报,1985年发行量曾突破130万份,而到了1995年,发行量只剩下了20-30万份;从地域上也相应缩小.原来几乎遍及全省各城镇,如今仅限于省城一带。 城市广播电视报迅速兴起,是有宏观经济基础和主观人为因素的。在经济基础相对贫乏的80年代,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应贫乏,人民群众的业余娱乐生活迫切需要这份报纸,因为那时候,每天晚饭后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是消磨在电视机前的。作为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作为电视台与观众间的桥梁和向导,广播电视报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2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唐代诗人岑参的这句咏雪名句,来形容今天广播电视报的空前活跃,是再适合不过的了。1983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广播电视会议,只有42家省、市报纸参加,那时,期总发行量为2000多万份;10年后的今天,已经发展到近200家,期总发行量在4200万份以上。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乃至一些县,都办了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报已经成为我国报业中一支引人瞩目的新军,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 近日,由于工作关系,我翻阅了全国76种市级以上的广播电视报,不难看出,很多报纸在扬广播电视之优势、汇广播电视之精华、补广播电视之不足等方面,确实大有长进,有的报纸还十分注重图文并茂,讲究版式新颖,价格也比较合理。然而,从总体上讲,有一个问题,我以为值得注意,这就是言论比较薄弱,有待于作出更多更好的努力。 不妨先看两件事:前些时,南京市一些新闻单位举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