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b3.0时代的到来,使媒体业真正实现了从“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的定位转变,媒体经营的重点从“媒体平台”转移到“关系网络”。在这种巨大的变化中,网络编辑们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及专业要求的能力体系,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厉振羽 《传媒》2015,(17):21-23
随着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国媒体业将迎来重大变革.这一对中国媒体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的中央文件,其实质是为了进一步壮大主流媒体.经过对大量实例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与分析推理,笔者发现,资本运作是我国现阶段壮大主流媒体的捷径. 资本运作对壮大主流媒体的作用.在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与新型媒体集团是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重要途径,而资本运作恰恰是其实现之捷径.  相似文献   

3.
新闻离不开传递手段,科技在媒体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技术与内容被比喻为“一对互为依存的孪生姐妹”。科技对媒体发展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将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效益,为媒体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传媒界的朋友们都知道,媒体的可信性是媒体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杨家波  王娟 《传媒》2015,(16):13-15
转型、跨界、融合、生态……这些正在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新常态.媒介转型无非解决的是两方面的弊病:用户的流失和盈利模式的乏力.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路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中国媒体业面对危机,都在积极探索.传统媒体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加快建设新兴媒体,运用资本杠杆,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化道路将是大势所趋,也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都需要我们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在媒体中的反映,给予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一些西方国家主流杂志有关中国报道的封面图片的考察分析发现,中国更多的是被这些媒体塑造成世界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对话者”,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6.
吴金 《青年记者》2017,(28):44-46
面对移动互联网摧枯拉朽之势的猛烈冲击,媒体业正掀起一股融合创新热潮,企图转型再造、涅槃重生.特别是传统媒体,其生存的危机感更强,求变图强的愿望更为热切.然而,时下的媒体融合创新虽然热潮涌动、成效明显,但受技术的驱使、资本的裹挟和市场的诱惑,同时也带来了技术至上、形式沉速、意义焦虑等问题,这些正成为困扰媒体业和媒体人、误导融合创新发展方向的新问题,亟待厘清和纠偏.  相似文献   

7.
王惠蓉 《编辑之友》2016,(11):54-57
当前,传媒环境正在发生着更深层次的变化,互联网基因全方位地影响着传统电视媒体,而传统的融合方式是将电视内容一成不变地搬到网上,或成立几家新媒体公司,甚至将跨媒体间的新媒体业务剥离出来组建新媒体集团,实践证明这些都不是行之有效的媒体融合方式.真正的媒体融合,应是以“TV+”理念来实现传统媒体基因与互联网基因的深度融合,从而激发和催化电视媒体在各种相关要素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电视媒体为逻辑基础,创建电视媒体发展的新业态.  相似文献   

8.
首先要明确一点,文章中我们讨论的话题的主体是“国有控股的媒体单位”.我们所处的时代,媒体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机构媒体、企业媒体和自媒体三足鼎立的态势. 在这些媒体中,面临体制机制改革任务的,主要包括广电领域、党报党刊、党报党刊旗下的都市类媒体和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这些媒体都是机构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那就是:国有控股的媒体单位.  相似文献   

9.
杨蓉 《传媒》2015,(4):79-80
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国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他者”的国外媒体.以“他者”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他者”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如今.随着媒体业的发达.我们已经走入了“大众媒体经济时代”,各种媒体形式、各类信息内容.都在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图书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要想融入“大众媒体经济时代”.与报刊、广电、网络等媒体相合作开发选题.已成为这些年来图书出版界探索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并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几条可供图书出版界参考的开发选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出版经济》2002,(8):15-15
据新加坡有关媒体报道,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将把所属三个媒体监督的部门合并,成立一个名称为“媒体发展管理局”的法定机构。被合并的三个部门分别是新加坡广播管理局、影片及刊物局和新加坡电影委员会。据悉,新成立的法定机构——媒体发展管理局,将更好地协调对媒体业各个领域的管制,并推动媒体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倩 《青年记者》2017,(2):59-60
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新兴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内容把关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泛滥.因此,通过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来引领媒体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共同的呼声,如何通过“互联网+”与编辑把关双向融合驱动,将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打造成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房价不断升高的这波行情中,媒体的引导虽然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起码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媒体业和房地产开发商间存在着“广告利益”的亲密联姻,因而媒体在维护和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责任与理性购房面前,媒体应如何作为呢?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以一种新形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引领了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高科技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媒体业的变革,使我国的媒体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的状态。新媒体因其诸多优点而超越传统媒体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主导地位。在竞争激烈的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冲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该如何实现过渡成为当前媒体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充分了解融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一些融媒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过渡措施。  相似文献   

15.
前进中的可信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离不开传递手段,科技在媒体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技术与内容被比喻为“一对互为依存的孪生姐妹”。科技对媒体发展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将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效益、为媒体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传媒界的朋友们都知道,媒体的可信性是媒体的生命。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一个不可信的媒体,很难立足。而做到媒体可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可信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虽然这个条件不是充分的,但是必要的。可信计算技术就是可信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和处理的技术。我们知道,今天,“计算…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行业媒体也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行业媒体发展随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创新行业媒体新闻传播手段,赋予行业媒体时代特色,实现行业媒体业的突破,是行业媒体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水利行业媒体作为水利行业信息传播的主窗口、主平台、主阵地,迫切需要寻求新突破,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为水利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创建一个更高效、更优质的宣传平台。  相似文献   

17.
张屹 《青年记者》2016,(2):92-93
“Social Media”,在国内有“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微信”“微博”“陌陌”“易信”,这些媒体的演变历程和特征,的确是具备中文语义中“社交”和“媒体”两方面基因的.将这类媒体翻译为“社交媒体”,虽概括得有点宽泛,但是贴合中文语义,符合其本质属性.①因此,本文采用社交媒体这一说法,重在分析情绪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如今,随着媒体业的发达,我们已经走入了"大众媒体经济时代",各种媒体形式、各类信息内容,都在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图书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要想融入"大众媒体经济时代",与报刊、广电、网络等媒体相合作开发选题,已成为这些年来图书出版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媒体的参与必将更加积极主动,涉及的问题也会更复杂敏感,我们的思考也应继续深入,充分发挥媒体在体制性重大公共政策构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二者的用户也有着较高的重合率,使得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与互动逐渐成为媒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互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互动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