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高的力量是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呢?面对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卡萨尔斯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在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我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在北大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  相似文献   

2.
正年轻时     
“年轻人”三个字,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感情,这不仅因为我也是一个年轻人,更因为我苦苦耕耘了六七个年头的那块小园地,就是用这三字命名的。它是温州日报上的一个专版。可以说,我认识温州并爱上这块土地,一切都是从《年轻人》开始的。记得大学毕业刚分到温州那阵子,对温州,就象许多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一样,心存三分戒备。对那里的年轻人,更是不敢贸然深交。早听人说,温州这地方乱,年轻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于是,最初的几个月里,我的活动天地仅仅局限在“外地大学生”这个小圈子里。  相似文献   

3.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了一次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的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这个运动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迅速涉及全国各地,扩展到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市民群众中.  相似文献   

4.
采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这条热线的确够热的。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我的访谈十多次被热线铃声打断。回想我对近千个人物的采访经历中,这是被电话铃声打断最多的一次。苏京平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向我敞开了一个广播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刘江 《传媒》2004,(9):43-43
11年前,也就是1993年,《时尚》诞生了.《时尚》是在一个无法再普通的小四合院里诞生的,是在几个20几岁的年轻人的梦想中成长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创刊时的艰难,这艰难不仅包括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背景,很少被人理解,生活的压力,和必须放弃已有的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就这样迈出了一小步.当时,时尚只是一个一般的词汇,与流行、潮流、风尚等别无二致.如今,时尚已成为最著名的流行词,成为许多商家屡屡高举的招牌,成为各类人群高喊的口号.时尚,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产业.  相似文献   

6.
他凭一扇、一木、一口。演绎家国兴衰、历史变局,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永久记忆和正在享用的精神文化大餐,超过2亿人听过他讲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他就是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  相似文献   

7.
怎样搞好城市建设报道?这确实是个太大的题目.作为记者,我跟城市建设打了13年的交道,这一行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我是知道的;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有多难,我也明白.所以,我要从心底冲自己喊上一嗓子:保持住记者的姿态!  相似文献   

8.
谜底     
法国一位年轻人很穷,很苦。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跃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在医院去世。他去世后,法国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里,他说:我曾经是一位穷人,在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留下,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  相似文献   

9.
2012年2月2日,在吉萨的斯芬克斯广场,我从容地作完一次出镜.在我身后是上千名抗议的群众,声讨前一天晚上在塞得港球赛中导致74人死亡的肇事者.这是2010年10月16日我成为一名中东地区的新华社视频记者以来所做的一次普通采访.回首这一年多,我着实不敢说我在新闻上有什么作为,但作为一名视频记者,我确实收获了很多.  相似文献   

10.
即便我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也要在浩瀚的银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的轨迹;即便我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也要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散发属于自己的芬芳。──摘自陈琳笔记癌症,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可《咸宁日报》社年仅23岁的女记者──陈琳,在死神逼近的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却以青春相许,豁达地面对厄运,沉着地笑向死亡!将病情隐瞒了整整8个多月,带病采访写出了50多篇稿件,其中有4篇获奖;编发了60多个版面,计60万字。她以超凡的毅力,谱写了一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赞歌。2000年11月8日,在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相似文献   

11.
1968年9月,"文革"进入第三个年头.我由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父亲孔另境被虹口分局带走"谈话"已经两个多月了,我受妈妈之命已去拘留所为父亲送过几次衣服与食物等.那天,信箱里又收到父亲的明信片,其中说到要一本《毛主席诗词》.妈妈在写字台抽屉里找出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毛主席诗词》简易小本子,让我与香烟、咸蛋、衣物等一起送去.  相似文献   

12.
惊悉《南方体育》关门了,回想起两年多前,在南体编辑部听两个年轻编辑憧憬这份报纸的未来,画面还历历在目。转眼间物是人非,先是《竞赛画报》被废了,然后那份豪华的3元钱报纸也挺不住了。临别之际该说些什么昵,还是一路走好吧!毕竟在我呆在广州的四年里,是这份报纸里的这群年轻人给我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花花体坛,让我见识了——原来体育新闻可以这样做。  相似文献   

13.
我在这两年零三个月里,几乎都是在高压到极致的状态里生活,足足七百多天。不过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做出这个决定,就一定不会后悔。尤其是两年下来,我的感觉是,我们扎扎实实地打了两年的地桩,这个大楼的格局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种打地桩的工作,是写作所达不到的。  相似文献   

14.
坚守不易     
我是在去年2月底离开广州一家主流大报的.走的时候,偌大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所在的部门被一种极端悲观的情绪裹挟着,有近一半的人离开了报社. 这几乎已经成了报社甚至广州纸媒的一个缩影.2005年7月初的某天,北大、清华的20多名毕业生怀揣新闻理想一起飞往广州,他们将成为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记者、编辑.但在十多年后,这些人大多离开了这个当初令他们激情澎湃的行业,而我是少数几个至今仍在报业“坚守”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九年前的一天上午,一位刚刚摘下领花、军衔的年轻人轻轻敲开了日照市宣传部长的办公室。当时,负责全市新闻报道工作的王副部长没有马上答复他的求职要求,决定先试用三个月。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市里开展的党员思想教育活动结束才三天,这位年轻人就把做法和经验分别以《铸造党员之魂》和《让核心更加坚强》为题,搬上了《人民日报》三版头条和《法制日报》头版头条。更令他和市委机关的秀才们拍案叫绝的是,还是这位叫范奉东的年轻人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三十多次把市里的各项工作报道在全国读者面前。二十多天后,不光机关的秀…  相似文献   

16.
到2005年2月1日,《嘉兴日报》创刊以来的第一档以新闻舆论监督为主的栏目——“记者直线”3岁零一个月。3年多来,“记者直线”全体工作人员始终秉持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认真处理每一个来电、每一封来信、每一次来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敢于并善于进行舆论监督,成为读者和领导双满意的栏目。  相似文献   

17.
上海有条绍兴路.绍兴路上有家汉源书店.2002年春节的第一天,有个年轻人在这家书店里坐着发呆.他一言不发,目不斜视,从年初一到年初七,一连坐了七天.这个年轻人便是今天分众传媒的当家人江南春.  相似文献   

18.
我1980年开始为报社写稿。6年多来在首都各报刊、电台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等稿件。回忆所走过的路,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只有常登“三宝殿”,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具体地说要常登以下三个“殿”: 第一个是“基层群众殿”。意思就是要植根于群众之中,坚持经常到基层单位,到群众中去。因为很多线索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我去年完成的3篇人物通讯,都是在和职工座谈中捕捉到的.如刊在《北京科技报》上面的通讯,“八十年代新愚公”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们总公司有色矿地处怀柔县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机关去的人少。一天快下班时,我碰到了该矿矿长,他说他要乘车回矿,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和这个矿长一同到矿上去了.到了矿里,我吃完饭,就去和工人们聊天。这时我看到院里一位左臂  相似文献   

19.
《新闻通讯》第五期发表了河北省李国同志反映我俩书来信往情况的《飞鸿翩翩,千里传情》一信后,仅仅在一个多月里,我就陆续收到本省及云南、浙江、山东、河北、北京、广东等地三十多位业余通讯员的来信。  相似文献   

20.
在天安门城楼上直播完首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群众联欢晚会回至家里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极度兴奋的我,依然沉浸在天安门广场的欢歌笑语、喜庆祥和的气氛中…… 10月1日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显示出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喜悦。没想到,下午老天爷却以猎猎大风把我们这些晚会直播人员迎上了天安门城楼。刚才还浑身冒汗呢,此时却感到瑟瑟发抖。只听得贵宾席上的茶杯被风吹倒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为了润嗓子,我特意用保温杯带了一杯热水放在一个旗杆的底座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