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马莉 《视听纵横》2009,(3):99-100
2009年3月7日,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进行了《09春聚会暨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16周年庆特别节目》的电视直播,这次直播对影视频道十六年作了全面、感性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我是编导、我是主持人、我是观众,这段为直播忙碌的日子,与其说是在工作,不如说我是在与经历交流,是在梳理过去、审视今天、思考未来、分享感悟。  相似文献   

2.
《新闻知识》2006,(5):F0004-F0004
  相似文献   

3.
“三农”报道是各级党报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三农”报道又是一个传统报道,要做新做强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随着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受到挑战。如何做新做精做强“三农”报道,做出自己的亮点、特色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4.
政策解读报道,解读的对象是政策,报道的受众是读者。读者在注重报道权威性的同时,更关注其实用性,这就要求政策解读要以亲民的姿态做出权威而实用的报道。编辑、记者应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通过多种编辑、采写手段,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的红头文件,深度挖掘政策内涵,既让读者悦读、易读,又让报道有深度、有分量。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广电传媒,还足平面媒体,法制新闻占有量越来越大。众多的案件和纠纷报道评折对揭露腐败、打击犯罪和宣传法制、维护社会公正在社会上所起的作州也越来越大。闲此,法制报道也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仔细梳理大量法制报道,我们不难从中窥视出媒体在法制报道中的角色“尴尬”,如何纠正媒体在法制报道的角色问题,需引起传媒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体育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一直扮演"花边"的角色。体育报道作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内容,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独特的报道角色,积极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和手段,为党报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要追求深度,侧重专题体育报道属于"娱乐"范畴中的新闻报道,因此在报道中,需要尽量调整自己的面孔和语调,让体育报道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和理解。体育报道要追求趣味性,并不意味要进行新闻炒作,从而降低体育报道格调。  相似文献   

7.
网络新闻报道亟须加强信息引导人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谈网络引导,大多指对文化、舆论的引导,本文谈的是对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的引导。在突发事件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和巴以冲突等的报道中,网络媒体虽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相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仍然有缺乏信息引导人的硬伤。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的两位同志为本刊撰写此文,分析其中原因,提倡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引入信息引导人角色,值得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同行一读。  相似文献   

8.
9.
当下,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纸媒造成强烈冲击,其便捷性使得纸媒在第一时间发布的即时消息不再新鲜。"纸媒的出路在哪里?"这引起了"纸媒人"的深思。于是,不少纸媒将深度报道看成网络包围下的突围之道。《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纸媒更是将深度报道作为自己的主打品牌,吸引了大批读者。由此可见,把深度报道做"深"成为今后纸媒发展的重中之重。什么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有别于一般资讯传递的特殊报道方式,它处  相似文献   

10.
11.
邓学志 《报刊之友》2010,(9):138-139
对地市党报来说,不仅不能视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为"鸡肋",而且要创新方式方法,做活做深会议报道,把政治优势最大化地化为新闻优势,再将新闻优势化为引导主导社会舆论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改革会议报道,不能简单地做条数上字数上的"减法",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政策和工作信息,全力做好"加法":增加条数"加"分量,脱去外衣"加"关联,变换主角"加"信息,转变视角"加"政策,以新的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形式来增强地市党报的新闻竞争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两会”年年开,如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做好“自选动作”,以读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报道“两会”,深圳商报作了积极的探索。在今年的深圳“两会”报道中,深圳商报继续按照深圳报业集团党组和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对政务报道的改革要求,除按“规定动作”对“两会”进程作全面、及时、准确地跟踪报道之外,还花大力气做好“自选动作”,千方百计寻找符合商报特色的新闻角度、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对“两会”新闻进行采掘、加工,把“两会”报道做精做深,使“自选动作”展现了新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如何做“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和加强深度报道,是提高办报质量、扩大党报影响力的重要路径。深度报道的深度从哪里来?如何突破障碍发掘深度?怎样穿透表象呈现深度?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时候,某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广大市民的一条利好消息 今年螃蟹货源充足价格走低》。文章本身写得不错,但肩题里的“利好”两字让我读来如“骨梗在喉”,浑身不舒服,联想到以前有的报纸上刊登过的类似的报道《米价下跌市民喜笑颜开》,不禁摇头叹息。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作为消费者的市民来说是“利好”,可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来说,未必“利好”。作者在报道中采用“利好”这个字眼,完全站在市民的立场,根本未考虑农民的感受,这样的报道无疑伤害了农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正>“麦收”是媒体每年都要关注的常规新闻选题。因2021年的秋涝、今年春天的疫情防控等诸多因素,河北省今年的麦收备受关注。《燕赵农村报》编辑部提前部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打破传统的选题角度,另辟蹊径,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真实心声,摸着麦收的脉搏采访,与农民同喜同忧,把“麦收”这个常规的新闻选题打造成一条“新闻活鱼”,细烹慢蒸,为读者奉上了一桌色香味俱佳的“阅读大餐。”  相似文献   

16.
<正>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报道方式就是对于人物的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对于人物的报道要如何塑造才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呢?一篇成功的人物报道无论是对人物动作的叙述、还是从采访现场的细节和人物穿着的描写上都应十分注意。只有将人物细节描绘出来才能够给观众一个立体的人物报道,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理解此篇人物报道的意义何在。从人物的细微处入手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由表及里地表现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7.
“深度”与“问题”深度报道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问题”,揭示的“问题”越重,社会关联度越广,所达到的“深度”越有价值。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职业态度:永远追问“问题在哪里”,永远追逐“问题”背后的“问题”。深度报道最稀缺的不是时效,而是“独家问题”。放弃难以做到的抢发新闻,专注于开掘沉在热点底层的“问题”,对于纸媒来说,或许是一种强项。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报纸流程比作生产链条的话,那么记者就是第一道工序和第一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报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强势崛起,引发了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和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媒体,报纸必须重新审视记者的角色定位,以“完整报道”替代“残缺报道”,自我完善,直面挑战。  相似文献   

19.
余超  徐炳栋 《新闻战线》2020,(21):30-32
<正>宣传党的政策、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始终致力于追求"生动的新闻现场、快捷的第一时间,平民的新闻视角",依靠近百位记者的坚守,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硬核"调查报道,江西都市频道《都市现场》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3·15",是各家媒体铆劲暗中比拼的日子。想要在这天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就要尽早做好策划部署,除了内容"硬核"外,还需要精心编排,媒体矩阵全力出击。  相似文献   

20.
叮咚 《青年记者》2007,(23):29-29
1.您喜欢看理财方面的报道吗?是73.9%;否26.1%2.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理财方面的报道?今年21%;去年26.4%;两年前31.6%;五年前21%3.您平均每天用多长时间看理财方面的报道?基本不看21.7%;5分钟30.4%;10分钟8.7%;30分钟21.7%;1小时1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