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5年,几乎所有媒体都行进在融合的道路上,成为新闻界的主流。然而,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却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引起业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反转新闻"严重危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其本质是新闻虚假失实,媒体应该采取措施严防新闻反转。"反转新闻"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图有真相的新闻也可能蒙蔽了你的双眼。一些新闻事件,用一次次转折充分演绎  相似文献   

2.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曹默 《声屏世界》2017,(9):19-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新闻反转"现象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新闻反转现象不仅会引发舆情的关注和反转,同时在反转中也消磨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方式日益盛行的当下,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本文尝试通过分析2016年发生的新闻反转典型案例,发掘新闻反转现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新闻反转现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闻反转可以说是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之后才进入公众视野的一种传播现象,且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反转新闻有愈演愈烈之势.新闻反转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闻失范"现象,值得警惕.以此为出发点,笔者结合近期反转新闻案例,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反转成因及归纳其类型,以期给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应吉庆 《青年记者》2017,(23):19-20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一个新闻事件出来,社会舆论的矛头先指向某一方,而随着事态发展,新闻突然发生大逆转,媒体报道倾向、社会舆论态度等都发生了反转,事情的真相竟然和最初的报道反差巨大.反转新闻的本质是一种失实新闻,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反转的背后挫伤的是媒体公信力和社会公德心.  相似文献   

6.
当下网络已成为最主要的大众传播途径,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新闻反转造成了伦理失范现象产生,主要表现为利益与道德、隐私与权利、盲从与理性等伦理冲突问题.对这些反转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由于技术层面、媒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原因诱发这些伦理失范现象.针对这些伦理失范现象,可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把握以及后果应对等三个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反转新闻频频发生,如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人事件、2014年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2015年的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反转新闻降低媒体公信力、伤害公众,危害极大,本文选取近年来反转新闻的典型案例,探析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赵鹏 《青年记者》2016,(21):16-17
在今天的新闻传播领域,有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经常会出现反转新闻.本文探讨的反转新闻主要是指由于新闻采访、报道的不完整、不严谨而造成的在事实传播过程偏离事实主流的现象. 从抢“第一落点”到当“第一定义者” 新闻竞争既要速度、时效,也要准确、恰当.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过分看重新闻的速度和时效,认为事实可以不断被修正.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何时,准确与恰当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第一落点”本就不该是我们的目标. 把“第一落点”放给新媒体,把“第一定义”攥在自己手.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9.
反转新闻容易在新媒体温床繁衍滋生。反转新闻的频发,对媒体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的负面影响。笔者以榆林产妇坠亡案这一典型反转新闻为例,分析新媒体语境下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和媒体存在的失范现象,并探索主流媒体、专业记者、意见领袖和相关部门等的有效作为方式,防止或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饶文靖 《新闻记者》2002,(12):31-33
不 知从什么时候起 ,新闻界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 ,那就是媒体以各种利益相诱惑 ,买断他们认为能吸引“眼球”的新闻信源或者新闻线索。最早曝光的此类事件是2001年3月的雷峰塔地下迷宫开启。当时浙江影视文化频道买断现场直播权 ,很多新闻记者包括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都没有采集到任何新闻。新闻从业者认为 ,即使媒体有直播权 ,新闻采访权也不可能被买断。时间推移到2002年足球世界杯 ,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先是新浪网与搜狐网进行的中国足协世界杯指定网站之争 ,接着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体育类媒体买断一些球员的信息来源 ,占有…  相似文献   

11.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令真相扑朔迷离.反转新闻对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正常的舆论生态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极大阻滞了新闻业的正常发展.文章围绕近年的反转新闻,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究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减少反转新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舆情反转”现象在媒体的报道上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的出现使得民众感叹面对新闻时无所适从.从媒体上看到、听到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即使当初言之凿凿的报道,也存在以后被颠覆的可能.本文以四川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分析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以及特征,探索舆论审视下的反转新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频频发生,新闻学界对“反转”现象的研究也愈来愈热.研究文献发现,学者对“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界定和分析时存在将两者混淆的现象.如:“所谓‘反转新闻’不过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即媒体开始报道出事件一方的声音,过一段时间又报出了另一方截然不同的说辞与解释,导致舆论逆转.”①“我们还应看到,很多时候,所谓的‘反转新闻’,其实是舆论场上多方力量博弈,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②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是新闻反转?什么是舆论反转?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赵笠鑫 《青年记者》2017,(15):45-46
反转新闻是指伴随新闻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公布而促使公众态度出现反转的新闻事件.其表现形式通常为某条新闻报道出现时,舆论矛头一边倒,可当新公布的新闻细节出现后,新闻剧情迅速发生逆转,舆论矛头指向对立方向.①近几年来,在新闻舆论传播中,具有戏剧性的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从2015年的“成都司机打人事件”“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安徽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到2016年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刘永伟肾失踪事件”,形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高频现象.反转新闻的多发,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生态不健康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当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新闻失实现象,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网络舆论理性程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梦婷 《今传媒》2016,(10):22-24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媒体的系列行为直接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不断滋生,所以对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研究很有必要。在“上海女逃离江西”事件中,媒体求快求新、把关弱化、对新闻人物标签化、网络媒体自我约束力不强促使了该事件的广泛传播,媒体要进行深刻的反省,把新闻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及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积极避免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也正改变着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频出,新华网、人民网近两年相继评出十大反转新闻,这些新闻不断地挑战着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底线,侵蚀着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林景 《视听》2016,(12):95-9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公众言论的自由化、便捷化以及传播平台的扩大,都使公众言论在网络舆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新闻反转频频发生,不仅是公众言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折射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反转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舆论的引导经过新信息的曝光,有可能发生反转,从一方导向另外一方。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事件为例,分析网民舆论与新闻反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闻网站走过了十多年的互联网之路,一些中央级新闻单位的网站发展迅速,如人民网、央视网等网站不但很快地完成了其母体布局新媒体的使命,还很好地完成了市场化操作;但还有一些新闻网站,虽经过了多种探索,依然处于学步初期,如有过开创性行动的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目前的状况远不如10年前.此外,诸如母体都是中国一线主流媒体的光明网、中广网这些新闻网站,10年多来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9.
当新闻反转成为一种现象,甚至有些反转新闻带有强烈的炒作成分时,媒体的公信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反转新闻多为社会新闻,人物多标签化,且多出现在网络上。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需要新闻从业者提高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依托无线技术平台、遵循媒体传播规律的手机报,已进入全面开花的状态。从中央到地方,传统报业或新闻网站,许多媒体都创办了自己的手机报,一些报纸甚至认为此举是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但从国内众多的手机报来看,并没有将内容的供给足够重视起来,一般没有专门的内容制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