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7,(24):15-16
在去年和今年的广东新闻奖评选中,南方日报的两篇长篇评论连续摘得“特别奖”.“特别”二字意味深长.以《论五大发展理念》为例,这篇评论确有诸多“特别”之处: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万字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全面系统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文章.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诚如新华社发布的消息《南方日报刊发万字评论员文章〈论五大发展理念〉》所说:“推出一个整版篇幅的重磅评论员文章,在南方日报历史上还是首次,在全国省委机关报中亦属罕见.”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从7月7日《众志成城战洪灾》开始,到9月29日《学习抗洪英模 弘扬抗洪精神》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6篇(不含“今日谈”、“人民论坛”专栏评论),其中社论2篇,任仲平文章1篇,短评1篇,其余32篇均为评论员文章。尤其是,从8月9日到9月8目,也就是在抗洪抢险斗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每日一篇,有时两篇,篇篇掷地有声。这组评论经过报纸转载,广播电视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读  相似文献   

3.
以4月1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肃清“左”的流毒和纠正软弱涣散状态》打头,到4月底,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二十二篇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平均每篇八百多字,除几篇千字以上外,一般只有五六百、六七百字。4月1日那篇就是七百来字。人民日报头版评论这么明显地一短,使人们看到了报纸评论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解码任仲平     
李玉莲 《青年记者》2012,(18):90-91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常被称为政治的“晴雨表”,是该报的“旗帜”和“灵魂”.任仲平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的大型政论文章,近几年风生水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和一等奖,被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受到很多读者大力称赞,成为各地方省级党报评论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其“魅力”何在? 任仲平是“谁” 2008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题目就是《任仲平是谁》.顾名思义,大家都以为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某一个评论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相似文献   

5.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6.
怎样深化党报新闻评论,使报纸的旗帜更鲜明,导向更准确? 一、在对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认识上实现突破。 有些同志认为,报纸就应该让新闻唱主角,评论只能是配角,只具有“补空”作用,特别是地市一级党报,因为中央大报的重要社论已经转载的不少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去摘自己的评论,从而认为地市报新闻评论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共中央1954年7月作出的《关于改进报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地方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发表正确的评论。”地方党报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宣传纪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上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从广义上说,评论也是新闻,它是对新闻的深化和拔高,新闻旨在表现“是什么”,重在反映客观事实;评论则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到了一个省一个地区还需要具体化、当地化,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党报担负着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8.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者,还是弱者,”评论写道:“这样一条‘铁打的汉子’,  相似文献   

9.
世纪交替,历史的脚步显得更加匆匆。站在新世纪门槛,回眸一望去年的《人民日报》,许多重大报道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汇合成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强音。《人民日报》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系列评论,无疑是这些“时代强音”里的一组高亢嘹亮的音符。去年,《人民日报》从1月24日至5月4日,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集中发表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社论1篇,评论员文章10篇。这些评论把握大局,重点突出,及时传达中央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达到了高出一筹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评论、理论是《人民日报》的强项。 下面,笔者向读者朋友推介几篇见之于该报的评论、理论文章。 (一).事物自身的逻辑作者深沉的情感──读《人民日报》就“撞机事件”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今年4月 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海南岛沿海的专属经济区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造成我飞行员下落不明。随后,美机未经允许进入我领空,降落海南陵水机场。围绕这一事件(简称“撞机事件”),《人民日报》于4月5日、7日、12日发表评论员文章《霸道行径与霸权逻辑》、《正义呼声和强国行动》、《把爱国热情化为强国力量》。这组评论所蕴含的严密…  相似文献   

11.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评论工作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曾就党报评论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于2002年和2004年在《中国记者》及人民网两次对话交流。近来本刊就党报评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及评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问题,再次与他进行了探讨。党报评论的定位:《人民日报》社论是党报评论中的著名品牌,人们提到报纸评论首先想到的是它,那么《人民日报》评论的定位是什么?米博华:可以从《人民日报》评论的特性方面,归纳出它的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  相似文献   

13.
系列评论是一种新兴的评论形式,有系列评论员文章、系列个人署名评论,系列社论亦有,笔者曾读过《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7日至1983年2月10日的连载7篇反对“大锅饭”的系列社论,但在地方报纸上尚不多见。系列评论是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三篇以上,大多连续刊发。笔者在策划和写作系列评论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些问题比较重大、涉及面比较广泛的题材,做一篇评论文章势必篇幅长、中心多,使文章重点不突出,影响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怡 《新闻实践》2006,(1):58-58
去年7月到9月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评论。这组评论主题重大,但读来却让人觉得亲切动人、充实有味,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党报评论的可读性。本文以这组评论文章为例, 谈谈党报网络评论的可读性。一、化大主题为小话题,多篇幅、多角度,提升可读性党报评论的主题通常比较重大。重大主题容易让人产生沉闷感,影响阅读兴趣。“人民论坛”的这组评论,将大主题化为较小的话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去年,孝感日报把着力撰写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评论作为主攻方向。元月,设计和撰写了一组《学习贯彻八中全会决定系列谈》共8篇评论员文章,以其新颖的形式、求实的内容和总揽全局的气势,赢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5月,四版《畅言集》专栏推出“改革杂谈”系列评论共7篇,就企业干部、工资、劳动人事三项制度的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阐述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正确理解,实现了既开拓改革思路给人启示,又消  相似文献   

16.
去年,孝感日报把着力撰写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评论作为主攻方向。元月,设计和撰写了一组《学习贯彻八中全会决定系列谈》共8篇评论员文章,以其新颖的形式、求实的内容和总揽全局的气势,赢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5月,四版《畅言集》专栏推出“改革杂谈”系列评论共7篇,就企业干部、工资、劳动人事三项制度的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阐述对三项制度改革的正确理解,实现了既开拓改革思路给人启示,又消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也让评论员露露面》的小论文,讲了评论员署上作者姓名有这几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互相竞争,提高写评论的积极性和文章的质量;二、不但不会降低评论员文章的“身份”,反而因评论员的知名度的提高而让人爱看,可以提高评论员文章的“身份”;三、可以给人以新鲜感,增强亲切感。近来,《工人日报》第三版“新闻评论”专栏.既让评论员署了名露了面,又使版面出了彩。  相似文献   

18.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  相似文献   

19.
记得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在《评论员札记》一书中谈道:“一位老练的评论员,拿到一篇新闻,不要很长时间,就能配出一篇出色的评论.一个初出茅庐的评论员,可能吭吭哧哧花了很长时间,还不能配出一篇较为满意的评论.”比起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担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于宁老师,我的确是“初出茅庐”.每每拿到要配评论的报道,就时时想起于宁老师的经验之谈:“其中的区别就在是否善于源于新闻又高于新闻.”然而,在配评论的实践中,真正能给一则新闻配出好的评论,做到“源于和高于”,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常常会显得“吭吭哧哧”.  相似文献   

20.
每逢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以示重视和祝贺。“节日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众多读者这样认为:每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都代表党中央新一年的路线、方针,事实也如此。不少人至今未忘,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这篇社论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