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得2010年的冬天的一天,窗外漫天飞雪。我依旧像往常一样,沉浸在手头稿件的故事里。一会儿跟着故事流眼泪,一会儿又偷着笑。突然,主任通知我,参与明晓溪"旋风百草"系列的大结局《爱之名》的制作,顿时,我呆住了,眼前冒出了许多小星星,内心的激动和忐忑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9月13日,太原奔驰爱心车友会助力残障儿童自驾游活动举行。一支承载了爱和希望的奔驰车队,为残障儿童送去诚挚的关怀和爱心。经过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在队长李继斌的带领下,车队一行30人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九汲村。这里,住着一位普通的村民,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孔妈妈。这位已66岁,身材瘦小且身患残疾、原本需要社会帮助的农家妇女,从26岁开始收养孤、弃儿,已累计抚养了31个孩子,这些孩子中,收养时最小的仅5个月大,并且部分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残障(唇腭裂、脑瘫等),而孔妈妈就是凭着她那本身就患有残疾的瘦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组织的概念出发,提出一个知识组织概念模型;运用该模型重新解释定量、定性和文本分析(QQT),以实例说明该模型的适用性,并证明此模型在组织数值数据、编码副本和标记文本陈述方面的弹性。认为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者收集和组织数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精确新闻报道是指采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采写新闻,侧重对其进行宏观的定量描述或解释分析的新闻.①这种报道方式侧重于社会调查得来的数据,讲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数据,其一诞生就因"数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其优势之一,"让数据说话"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但也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媒体陷入了精确新闻的"数字陷阱".  相似文献   

5.
李瑞 《采.写.编》2023,(12):52-54
沉浸式新闻依托VR图片新闻、VR视频新闻、AR叠加新闻、新闻游戏、H5新闻等形式,使用户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新闻场景进行全方位把握,新闻传播的效果比以往单一的形式好,舆论引导力也因此增强。本文以新华社的VR新闻为样本案例,通过对场景建构、交互关系、传播效果的分析,得出沉浸式新闻的深度报道可能性和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沉浸式新闻有着多层次的新闻容量,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共情心理,最大程度减少传播障碍和受众的错误解读,使其感同身受,并达成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低碳理念出发,基于计算机虚拟化技术分析和设计了新闻制作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利用了硬件资源,保证服务的不间断运行,同时使电力消耗、服务器硬件维护等成本明显下降,并且极大地方便了技术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刘贤 《新闻世界》2013,(11):225-227
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出发,结合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确定突发事故灾难中的舆论调控主体。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舆论调控方面的经验,总结我国在事故灾难中舆论调控主体的不足,并针对如何提高事故灾难下舆论调控的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电子网络读物的页面如何在版面编排形式中达到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呢?如何使之引起人们的注意.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呢? 在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技术手段中.版面形式的编排设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版面编排出不同的构图形式的确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对读者的心理情感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作为底层逻辑建构起一个人人连接的去中心化关系空间,个体意见在群体互动和集体行为中显现为某种规模力量,即“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网络空间中规模力量的典型表现。如何对其进行应对和引导,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后疫情时代背景,观察由流调引发的网络舆论,发现其中蕴含着“凝视、消费与建构”三重力量,并通过分析这种“无组织”的组织过程及“组织力量”的社会作用机制,探讨其蕴含的公共价值及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被寄予了缩小人类因社会经济地位差距所造成知识鸿沟的厚望,但是它是否能完成这一使命,它的出现究竟是缩小还是扩大了"知沟"?本文以网易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为个案,深入探讨这一课题。研究发现,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为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经济、技术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反而导致了知识鸿沟的扩大。并且,在互联网的介入下,知识传播过程中隐藏了更为复杂的权力关系;语言、政治与经济力量无形地制约着互联网中的知识传播。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一书借助问卷调查、个案追踪、文献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网络舆论中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全面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网民积极心态、利用心理效应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书填补了以专业心理学体系知识解读网络舆论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2.
虚词的错置,简单点说,指的是在词语组合,或构造句子的过程中,将所用的虚词放错了位置,因而错变了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表达错了意思这种语法错误。虚词,作为一种语法手段,用来联系语句,并表示其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时,一般说来,具有一定的、比较固定的位置的。如介词,它只能放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以及某些词组的前边,与它们共同组成介词词组,在造句中充当某些句子成分,象“在办公室看文件”、“从上海来”、“同他谈话”、“把稿件拿来了”等等。连词则须放在它所连接的两个或几个部分之间,如“物理和化学”、“表扬并且奖励”;双用的照应性连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运用中,有些虚词须两两配合使用,它们前后相照应,将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连接起来,并表示二者之间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关系。一般地说,配合使用的两个虚词,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地稳定下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式,如“不但”与“而且”相配合,构成了“不但……,而且……”的格式,连接着两个句子,表示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等等。如果任意更换了其中任何一个虚词,两者就会失去照应,而不能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就会犯虚词配合失当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面对众多媒体的挑战,党报要继续当好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旗手,必须尽一切所能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关键是要大胆和善于创新新闻采编工作的组织、运作模式,而策划,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清末兴起的学堂生群体和功能性社团等信息传导的中介组织, 作为公共舆论的最基本单位, 实际上是一个个趋新性的舆论圈, 由其内部向外围世界传承域内信息, 增强界内人士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力度, 由此形成晚清公共领域重要的内驱力因素, 成为清末公共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激活性因素, 对近代市民意识形态由省垣市镇到乡村的辐射和蔓延发挥了组织传播媒介的作用。本文从考察晚清时期的组织传播媒介入手, 对这一时期公共舆论与媒介形态的正相关形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杨妙君 《东南传播》2015,(2):141-142
随着网络及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各类媒体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不断创新,包括报道方式的求新。在某些特定的新闻报道中运用第一人称作为报道的主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据《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视频网站备案的网络综艺为618档,6637期,竞争之势从各大卫视蔓延到视频网站,处于白热化阶段。要如何在综艺混战突出重围?不少导演将市场瞄向了民族音乐。诚然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若能巧妙加以利用,便能使节目脱颖而出,实现收视口碑的双丰收。本文主要以《天籁之声》为例,针对其对民族要素的运用,对该档节目的整体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民族情怀在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19.
谭天  姚瑶 《东南传播》2016,(6):61-64
学界关于微博是否能成为公共领域的争论一直不断,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与3·15晚会相关的微博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微博空间与公共领域具有相似性与接近性,自由、开放的微博平台为各个主体提供了以框架博弈为特征的讨论场所。其中媒体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普通民众根据自身诉求的不同,无论在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显著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框架设置倾向。其中,愉悦是3·15晚会讨论中的主流情感,普通民众所设置的框架在整个微博舆论环境中具有最高的显著程度,以维权为目的的事实陈述和对3·15晚会表示支持、戏谑、讽刺态度的框架在所有框架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场中的媒体对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东方之星"翻沉事件为例,选取了网站、新浪微博、天涯论坛三种各具特点的网络媒体,分析对比了这三种媒体对于事件相关的信息扩散形态,并从对事件的关注时长、在事件中的作用、参与者的关系结构等三方面的差异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