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赛男 《青年记者》2012,(18):40-41
德国传播学者内尔·纽曼曾提出“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多数情况下,舆论的形成和媒介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媒介在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又逼迫媒介作出反应. 媒体推波助澜,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德福勒(M,De Flrutr)提出过文化行为模式,即“大众媒介通过选择性的报道及演出,强调某些主题,在受众之间建立相关印象.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当前价值观及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舆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抓手和需持续重视的工作.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理论再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首见于1974年德国学者诺依曼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文章中,她随后于1980年出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从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等核心层面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舆论宣传要保持常态是社会主义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是舆论宣传的特殊使命所决定的.国内外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大力深化和推进.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局,舆论宣传必须为此作出积极的贡献.如果我们的舆论宣传方针忽热忽冷,忽上忽下,左右摇摆,那不仅起不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宣传鼓劲的作用,还会起到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贻害社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1958年,许多报纸竞相报道农业“放卫星”,即是发“虚火”的登峰造极的实例.回顾1958年到90年代初经济报道的主调,可以发现一个发热——降温——再发热——再降温的怪圈.那时的报纸总是“对”的.既“指导”人们“发热”,又指导人们降温,报纸的真实性理所当然地遭到怀疑.  相似文献   

4.
舆论引导面临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摇篮》2008,(12):24-26
舆论引导是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老话题。关于舆论,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曾经有一个贴切的比喻: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诺依曼认为,舆论不仅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还在维  相似文献   

5.
从“楼脆脆”到“躲猫猫”,从“犀利哥”到“钓鱼执法”……近年来,这些风行一时的网络热词告诉我们:网络正在成为大多数热点新闻的来源,然后新闻经网络扩散形成舆论热点。不过,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舆论作为“原生态”的公众意见,真实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以其强大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6.
张涛甫 《新闻世界》2008,(10):108-109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它对社会风险的感应往往是最直接、敏感的。在如今的网络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传播和网络传播、手机传播多头并进。形成了三维一体的传播“立交桥”。在这种传播语境下,信息主体就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这就更增加了风险传播的变数。风险社会与新媒体的双重因素加剧了舆论的震荡,大大增加了舆论控制的难度。风险本身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被舆论风险放大或者扭曲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正确的 舆论引导 文有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编辑):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引导?江泽民同志说:“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民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我们应当以这五个“有利于”作为我们搞好新时期新闻报道的准绳,时时刻刻以它来检查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偏离了、甚至违背了这五个“有利于”,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新闻报道脱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8.
微博舆论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①“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②“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尽管“舆论”一词的定义在学界和新闻实践中尚众说纷纭,但无论从哪种意义看,微博无疑都是当前中国社会舆论重要的呈现形态.  相似文献   

9.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胡运炽 《今传媒》2005,(2):24-25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实,我们所讨论的舆论虽然与公众意见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仅仅是舆论的一种。“从外在形式看,舆论是多数人的议论和意见,但实际上它是众人对社会事务共同感悟的坚强意志”,“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张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01-102
近几年,网络世界的“繁荣”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最值得我们关注。在网络上揭露的种种重大事件、“瞒报”丑闻使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纸是包不住火的”。社会现实不再只是单方面丰富网络舆论的内容.反过来.网络舆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着现实社会。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了频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虚拟世界的一粒“小石子”就可能引起现实社会的一场“海啸”.拿“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来看,截至2月24日,其原帖及衍生的话题、文章的点击量达1.1亿次,形成一种负面舆论.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尤为重要. 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春节期间,一系列城乡话题报道引发网络舆论大战,但其中不少是假新闻.新闻虽假,却引起了一些网民关于身份认同、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的争议,显现出网络舆论复杂的生态.  相似文献   

13.
王艺 《新闻界》2012,(1):6-9
微博舆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日益呈现出舆论场的特征,其舆论生成和传播流程很难用传统的媒体技术参数和研判系数来衡量.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分析样本,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维度解构微博舆论场的内涵,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属性、情感立场和舆情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刘泽宇 《青年记者》2016,(21):43-44
一 公民话语权问题与“舆论”及“公民”的概念息息相关.其中,“舆论”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社会进程,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18世纪的西方.1762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和“意见”两词联合起来,创造出了“public opinion”一词,直译而来即“公众意见”,他把意见从个人思想拓展为社会公众的集体思想,将个人利益上升至集合的社会利益.而“公民”“公众”则是舆论的主体,所谓公众,即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组成的“公民大众”.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标识就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由平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简言之,民众发出自我的声音才能成为“公民”“公众”,发出的意见的集合才能称为“舆论”.  相似文献   

15.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公众舆论》:理性的舆论实为虚无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公众舆论》将我们从“一切本是如此”的美梦中唤醒,众人方才大悟,其实绝对真实的外部世界离我们是那么遥不可及:公众舆论的客体来自“外部世界”,但繁芜的世界中总有众多因素妨碍着人们接近真相,以致误解重重.  相似文献   

17.
去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使我们深受教育。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一经形成与传播,就能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新闻媒介与舆论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认为,报刊活动的目的是“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并提出了报纸是“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杠杆” 的论断。新闻媒介由于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巨大的社会覆盖面,因此,它往往是社会思想舆论的放大器,是公众情绪行为的催化剂。所以,我们的新闻舆论直接影  相似文献   

18.
刘飞曼 《青年记者》2016,(26):10-11
“时度效”是一个有机整体.“时”为条件,“度”为手段,“效”为结果.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①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与社会影响甚大,其舆论引导的经验与教训更值得总结与汲取.  相似文献   

19.
罗迪 《青年记者》2016,(24):46-4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日益成为媒介中心,“掌媒”时代已经来临,随时移动的“掌媒”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社会舆论生态,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舆论“同谱共振”,构建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 社会舆论场域呈现“共振化、融合化”趋势 互联网作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颠覆了传统舆论的传播逻辑与传播规律,对传统舆论的权威性、影响力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如吉登斯所言的“后传统社会”,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的“断裂”关系导致了风险的增长.①社会环境中生态因子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这种风险的强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新冠肺炎给协同社会治理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这次抗疫战争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也是新闻媒体迎来的一场直面问题、回应关切、寻求方法、增强引导、坚定信心、把握方向的战役,考验着媒体能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和协同社会治理的建设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