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传宝 《青年记者》2016,(22):14-15
近来,在中国传播界,暖新闻作为一种正能量的叙事引发了业内的关注.放眼全国,开设暖新闻栏目的媒体不计其数,甚至不少媒体成立了暖新闻联盟.暖新闻走红,作为新闻伴侣的评论,也迅即响应起来.2016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开设“暖评”专栏,该报编委曹林也于1月21日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曹林的时政观察”上设置“曹林暖评”.一股暖新闻、暖评的清新之风,席卷而来.7月25日,现代快报主办、上线不久的“ZAKER南京”,推出了该报副总编辑郑春平主创的《无人区守边人!我陪魏叔一起巡边疆》H5作品,推出后产生刷屏效应,上线12小时收获46万+点赞,笔者以肖余恨的笔名撰写的暖评《让忠诚成为一种习惯》,也广获好评.  相似文献   

2.
程少华 《青年记者》2016,(22):16-17
暖新闻一词在国内的流行,源于2015年4月凤凰网开设的一个同名栏目.当然,暖新闻的涵义,并不局限于带有“暖新闻”“温暖”“温度”“暖”等字样的栏目中的作品,应该说,所有感动人心、传递正能量的报道,都是暖新闻.浏览现在媒体上的一些暖新闻报道,笔者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试作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暖新闻报道的误区 眼下,不少媒体开设了暖新闻类栏目,进行了这方面的报道实践,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少数媒体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悖于暖新闻的本意和初衷,影响了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徐斌  袁云 《新闻实践》2005,(12):F0003-F0003
大家可能已注意到,《都市快报》新近在“民间新闻”版上开辟了一个有意思的图片栏目——“本报寻找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上还挂着这样的附言:“只要照片有意思,取景匆忙没关系,精度不高也无妨”。云云。 这些由读者拍摄的非专业图片,有的“精度”的确不高”,有的“取景”的确匆忙,但许多照片的确“有意思”。如:扫地的环卫工人为防下雨,背上挂把雨伞;一群青蛙聚集在一起,像是在“开会”……说心里话,作为拍惯了、看惯了专业新闻图片的摄影记者,我也的确喜欢这个让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暖新闻”成为新闻界的一个新名词.它最早为凤凰资讯一个社会新闻栏目的名称,后来一些大的商业网站和地方新闻门户网站也相继在首页重要位置设置“暖新闻”栏目或醒目标识,“暖新闻”与正能量一起,成了新闻媒体的“常客”,也成为网友和读者关注的一大焦点. 回顾:虚假“暖新闻”背后的“冷陷阱” 2015年10月13日,安徽亳州一家媒体以《为救女童,女子被狗咬成重伤》为题报道称,10月12日上午,家住利辛县城关镇李营庄的张宏宇向记者哭诉,9月1日晚上9点多,他的女友李娟下班后骑着电动车回家.  相似文献   

5.
“百姓故事”是2006年《平顶山日报》在综合新闻版上开设的一个固定栏目。对这个栏目,报社领导非常重视,寄予厚望,决心把它作为增强新闻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实现新闻“三贴近”的一个载体,着力培植,进而打造成《平顶山日报》的一个品牌、一个精品。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现在回过头来看,该栏目开办得相当成功,基本上达到了栏目开设之初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赣州有线台《新闻观察》栏目自97年7月1日创办开播,坚持深入基层、贴进生活、捕捉社会热点、评谈百姓话题、弘扬社会典型,成为当地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性栏目。作为该栏目的一名主要记者,笔者结合自己策划、采访拍摄、到编辑制作节目的经历感受,谈几点关于新闻评论性栏目如何突出其栏目意识和电视个性的粗浅体会。一、选择栏目定位导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形势下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新闻观察》立足“帮忙不添乱”、讲政治、讲正气的原则,开播之始就力主摆脱…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是要那财物,只不过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8.
常江 《青年记者》2016,(22):12-13
近年来,不少媒体开始寻找各个行业的“最美”,对那些温暖感人、激发人向善力量的新闻——通常所说的好人好事——进行集纳,在传统媒体以专栏形式或在新兴媒体以专题页面形式推出,被称为“暖新闻”,形成了一种媒介现象. 暖新闻概述及其特点 1.暖新闻概述 与色情、凶杀、诈骗、灾难等吸引眼球、易引发受众产生愤怒、悲观等情绪的新闻不同,暖新闻是正面报道的一种,是包含着真善美,易引发受众感动、温暖、向善情绪的感人故事.我国主流媒体一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因此暖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在我国媒体中其实一直有着深厚的观念和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9.
北京晚报文化新闻版自今年开始创办“名人热线”栏目以来,已先后邀请了30余位文化及演艺界名人出任“热线”值班员。如今,这个栏目不仅已经成为一道“特色菜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文化名人的报道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强化读者意识 作为一份在党的领导下为百姓办的报纸,北京晚报文化新闻的报道无疑也应以贴近百姓、服务于读者为宗旨。因此,所设栏目必须首先考虑读者需求。“名人热线”的开办恰恰适应了读者关注“名  相似文献   

10.
马俊骥 《青年记者》2016,(21):15-16
俗话说,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媒体人追求新闻真实的过程,有时就像猎手斗狐狸. 互联网自带虚假属性吗 2013年11月27日,一组图片新闻火了.新闻是“济南市民哄抢近千盆菊花,称拿回家可以泡脚”,图片中,大妈用轮椅搬运菊花,大叔甚至用上了小推车.配发的文字只有一句话:11月27日,济南解放阁近千盆菊花遭市民哄抢,现场一片狼藉.一名老人自己为抢花更将轮椅装点成“花车”;还有市民拔菊花回家,称可以泡脚. 这组图片27日下午出现在了网上,27日晚上,不少反应迅速的电视媒体在晚间新闻节目中就播发并评论.28日一早,众多媒体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组图片,其中不乏央媒.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您好!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游山玩水,顺便拍些照片自赏。得知贵刊“来图求解”栏目为大家提供机会,交流摄影技术,特寄来照片,请专家指点。雾灵山是国家级自然保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各地电视新闻栏目遍地开花,而贴近百姓的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一茬接一茬地发展壮大起来,如何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大军中形成自己的阵地,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每一个民生新闻栏目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新闻资源同源化、新闻模式同质化的现状下,如何把栏目做出自己的特点、做出自己的思想,形成精品意识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14.
阅读报纸,时常有编辑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感觉,现举一例。笔者手头有一份都市报,一版除了头题和导读,便是一幅“公安民警勇擒歹徒”的大照片,应该说版面处理得很能吸引读者“眼球”。当笔者怀着极大的兴趣看照片说明时,却见下转某某版。这份都市报分为ABCD叠,有50多个版,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在A叠五版的《社会新闻》中“捉”到了这篇新闻。仔细一看,最多不超过100个字,还夹在其它几条社会新闻中间。这“谜”也藏得太深了。据说,这种一版用大照片,说明转其它版的现象,对读者既有冲击力,也有吸引力,是如今报纸发展的一大流行趋势。现在的报纸…  相似文献   

15.
一种另类的新闻专题——《传奇故事》的“不同”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奇故事》是江西卫视2005年元月1日开播的一档日播新闻栏目,或者说是一档“另类”的新闻专题节目。它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再加工,挖掘其中蕴涵的矛盾和转机,使新闻本质富有了传奇色彩。节目从开播伊始就展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收视率不断攀升。开播一年后,即在全国10城市AC尼尔森数据中跃居全国卫视晚间自办节目前三位。笔者作为《传奇故事》的一名编导,一直在节目制作一线。本文主要阐述《传奇故事》与其它新闻类节目的“不同”之处。一、以采撷全国各地优秀新闻节目素材为主,自拍节目为辅。《传奇故事》作为一档日播栏目,…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见报     
第一次在军区《前卫报》上见到自己的章.一种无以名状的兴奋和喜悦霎时涌上心头。虽然那只是一个“豆腐块”.但回想起堆在桌头的一摞摞报废的新闻稿.作为一个在新闻路上蹒跚学步的初行,更想到了一名报道员的艰辛和不易。  相似文献   

17.
董宁 《新闻实践》2005,(7):55-55
反映社情民意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目前深受观众欢迎。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民生新闻”类栏目极易走入几个误区,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栏目节目质量下降,使受众、政府都不满意。一、“角色”误区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受众把“民生新闻”类栏目的角色给置换了,“赋予”了它政府职能部门角色的含义。甚至有些时候,受众把这类栏目当作了能治百病的万能药,以为只要上了新闻或者记者来采访,事情就能立马得到解决。笔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受众常常把事情直接向新闻媒体求助、反映,而把相关部门搁到了一边。长此以往,“民生新闻”将陷于一种  相似文献   

18.
最近发现杂志用于购买照片和插图的费用直线上升,亲身体验了读图的代价。我们自己就推出了“目击”这样一个单幅现场新闻照片的栏目,并占据了《新闻周刊》的首页位置。 我们首创的漫画式新闻语言——“新闻浮世绘”被称为“当代清明上河图”,其出台是颠覆文字的又一次努力。 所谓“读图时代”其实就是质疑文字主流地位的时代。新技术最  相似文献   

19.
在报界,好像谁也没有说过照片不能唱主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照片却常常唱的是配角.有些报社编辑和老总经常这样说:“给这篇消息配张照片”.一个“配”字,道出了照片在报纸上的地位.这仅仅只是达到了前10年“图文并茂”的要求,这种对照片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美化版面”、“活跃版面”.“增加花色品种”上,同样是文字的陪衬.要想实现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这个重大跨越,首先是要解决版面编辑和总编辑的认识问题.就目前各报杜情况来看,我觉得笼统谈新闻改革的较多,单独谈新闻摄影改革的较少;在实际操作上,强调文字、版面、事业、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的更多,面对新闻摄影则是要求一般化,顶多也只是要数量而忽视质量.在新闻报道中,照片是一种独立的新闻语言,有文字取代不了的作用.与文字比较,照片新闻更直观、更具体、更强烈.好的新闻照片,胜过千言万语.近年来,襄樊日报把“图文并重”落实到报纸版面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实现了重大  相似文献   

20.
项玮 《新闻记者》2006,(3):84-86
重文字轻图片,这是我国新闻界长期来的一个痼疾。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总以为文字能说明一切,照片则可有可无。2000年1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到上海举办摄影展览时,曾告诉笔者:“以前分配工作时,文化素养高的当文字记者,文化素养低一些的当摄影记者。”由此可见当年新闻单位完全把摄影放在次要地位。穆青首先在新华社打破这种分配“原则”,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同时具备文字和摄影两种能力。他自己身体力行,拿起相机,当了一名“两翼齐飞”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