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其中,古代岷江上游是古羌江源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华夏文明具有奠基性的发祥地。大禹作为华夏人文初祖,是开启华夏文明的标志性人物。将大禹作为研究主题,对进一步理解与阐释华夏文明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就上古族群互动、禹生石纽、禹兴西羌三个方面,探析古羌江源文明之于华夏文明的关系和作用,继而进一步揭示炎黄同祖、文化同根、华夏一家等问题,最后对研究大禹、研究华夏文明提出一些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家村与龙岗等仰韶文化遗存的分布表明 ,汉水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建都秦岭以北关中平原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来说 ,汉水流域一直是第一政治后方 ,起着重要的政治缓冲和后院屏障作用 ;汉水流域历史上曾几度辉煌又几度衰落 ,代表着内陆腹地区域发展的一个典型 ;而作为沟通与中原、中南与西部的交通大动脉 ,又与中国的西部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甘宁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所处的黄河流域很早就有人类在活动。一是距今八千年前就出现的前仰韶文化,其分布广,类型多。二是龙山文化与细石器文化、齐家文化的相邻交错与分布,部落氏部的分化与迁徙及华夏部落联盟的形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提出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适度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开发模式、区域旅游联合营销模式等适合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的四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汉水沟通西北与东南,将西北的游牧文明与东南的农耕文明联系在一起,使汉水流域的炎帝与渭水流域的黄帝共同成为华夏族的始祖。炎帝诞生在秦岭南坡的"华阳"(汉中盆地),成长于秦岭北坡的姜水(关中盆地)。神农诞生在汉水中游随枣走廊的随州,这里是古代烈山氏和厉国的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的南北文化大融合,为炎帝与神农交汇于汉水流域创造了条件,而战国秦汉时期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国家的大一统,最终促成了炎、神的合二为一。炎帝神农的出现与华夏族转化成为汉族共同体的步伐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树立文化发展新理念,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有效文化传承体系;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原经济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建设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相似文献   

7.
在华夏文明起源问题上,学术界多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大型宗教性建筑等物质指标作为评判文明形态是否产生的标准。这样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方面,这些评估标尺无法体现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特质,更不能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动力式和结构式的诠释。从早期华夏文明演进规律看,原始礼乐文化的发生、发展,既是华夏文明得以盟生的动力,也使华夏文明形成“礼乐”文化符号表征的原因。从原始礼乐文化祝野去探讨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研究方法所带来的缺陷,扩展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而且也真正体现了华夏文明之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在近代更显突出.海洋文明到来后,日趋整体化的世界经济对沿海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动,为中国东南沿海发展提供了先机;清政府仍用一贯的内陆文明思维,采取了"闭关"政策,既限制了东南沿海的发展,也使内地失去了发展机会;列强入侵致使东南沿海畸形繁荣,内地发展陷入滞缓,不平衡状况加剧;因得风气之先,更新迅速的思想观念对东南沿海起到了社会总动员的作用,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看完第一部分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知道,龙是一种古老的、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早在几千年前,龙就与中国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龙,让它成为我们民族的“代言人”呢?这其实和古代的农业社会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的选择:最重要的吉祥物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华夏文明也是从农耕文明起步。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就离不开温度和降水这两个关键的因素。而中国位于北半球,土地广阔,  相似文献   

10.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继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出现,我国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勃兴,使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体现,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重大课题。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二者相得益彰。当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确立生态文明的执政准则;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环境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范式 ,而人类对于未来文明的走向则缺乏远见卓识。历史地看 ,农业革命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全新基础。工业革命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 8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环保领域 ,不断掀起绿色产品浪潮 ,形成了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态革命。生态革命必将创造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文明范式。这一范式之于中国 ,关键就在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夷之间文化上的差异趋向突出,最终导致传统华夷观的确立。从而促进了传统边防外交思想萌芽,而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纷杂,对传统边防外交思想的嬗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而建设好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是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角度探讨涉及个人需要、社会问题、就业准备以及学术深造基础四个领域的问题,是一种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是建设强校、名校的必由之路 ,也是高校为人类的文明贡献新知识的基础。高校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处于关键性地位 ,起着主导性作用。只有突出高校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西北地区农牧交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农牧业发展及其关系演进的重要舞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西北农牧之间的关系亦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西北农牧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结构:表层是一个以农牧分界线变迁为表征的历史过程,其深层次则表现为一个农牧明交互影响,交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农耕明在思想,操作和现实三个层次上不同形式与特点的主导性推进,以及游牧章在显性层次上的被动退守和潜性层次上的回应与逆向渗透。  相似文献   

17.
清代,滇东南地区的发展与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汉族移民进入滇东南地区分别以仕宦任职、军事戍守、农业开发、经商等方式移入,对于滇东南地区当地的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依靠资源优势,进行农产品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既为当代人造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资源。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农产品开发的方向;农产品开发本身需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农产品开发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内涵主要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新形态,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格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人格是对农耕文明时代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物化的单向度人格进行反思,符合生态文明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格,生态人格的塑造需要世人必须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和珍爱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