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995,(5)
利用烟花原理辨别有毒金属加州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几位科学家,利用烟花原理,研究出一种监控焚化炉、工厂和发电厂所排出有毒重金属的方便快速方法。此项技术采用激光火花谱仪分辨不同元素所发出光的颜色,而每一种金属在炽热时所发出的光均不相同。例如把食盐(氯化钠)... 相似文献
3.
4.
5.
氟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对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有重要作用.适量的氟摄入对人体健康有利,但过多的摄入氟会导致氟中毒.长期饮用浓度高于1 mg/L的水将会引起氟斑牙病、氟骨病等.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地区之一.所以研究高效、经济的饮用水中微量氟离子的去除方法具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综合各类氟离子去除方法,提出应用钙盐沉淀结合活性炭法来去除饮用水中的微量氟离子,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其可行性,从而得出一种有效,经济的氟离子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6.
创客们喜欢将不寻常的物品合起来创造新东西,为此他们需要超强力黏胶。但有时候他们想把这些物品重新拆开。这一直是个难题,因为可清除型黏胶通常没有很好的黏性。不过,现在研究者已经开发了一款可反复使用且黏腕强的黏胶。杨渝和她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介绍了他们开发的新蠱强力黏胶。 相似文献
7.
9.
综述了砷的来源及其毒性,结合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水质标准中砷的控制状况,研究了饮用水中砷的去除技术,进而提出了饮用水中砷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叶伟兵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4,(6):32
正作为芳草地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很多学生都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写作有什么秘诀,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先笑一笑(学生的上进心确实让我感动),然后再回答说:写作哪里有什么秘诀!如果非要说有,秘诀其实早就不秘了,它就是一句大白话——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搜肠刮肚、笔下枯竭正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发现不够,感受不够。我们说得最多的写作技巧其实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 相似文献
11.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
过硫酸盐活化技术通过催化剂来活化S2O82-产生硫酸自由基,硫酸自由基能够降解水中大多数有机物,在水处理方面的前景十分广阔.文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人员在过硫酸盐活化技术及其对水中有机物降解效果上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均相催化剂、非均相催化剂以及技术耦合型活化过硫酸盐技术.最后总结出过硫酸盐技术的优缺点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吸附时间、pH值及活性炭负荷比等对含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分别以去除率、得率和再生后去除率为考察指标,依据L16 (44)正交表和L9(34)进行实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处理前后溶液中的铅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正交试验得出的优选条件:去除废水中铅时的超声温度为20℃、超声时间20 min,吸附时间20min、pH=5、活性炭负荷比为667∶1;活性炭再生处理时的超声温度40℃、pH值为1、超声时间40min.对优选的实验条件进行方法学考察,各项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具有简单、高效、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水生植物床去除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毒素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净化富营养化水源水中的藻毒素,在太湖湖滨进行了水生植物床(AVB)技术试验.该技术对MC-RR和MC-L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63.0%和66.7%.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现水生植物根部对藻毒素的富集能力大于茎叶部位.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在AVB的底泥中检测到2种已知的藻毒素降解细菌,证明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存在.植物根系原生动物相和后生动物相丰富,盾纤虫、钟虫、旋轮虫、腔轮虫是优势种,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在蓝藻和藻毒素的去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吸附水中Fe~(3+),研究电压、Fe~(3+)初始浓度、pH值、温度对电吸附去除水中Fe~(3+)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升高,Fe~(3+)去除率升高;Fe~(3+)初始浓度越大,Fe~(3+)去除率降低,但活性炭纤维的吸附容量增大;溶液的pH值偏碱性时,Fe~(3+)的去除率较高;温度越高,Fe~(3+)去除率也越高,但是温度高于40℃时,由于溶液蒸发,Fe~(3+)浓度降低较慢。此外,活性炭纤维电极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电吸附Fe~(3+)之后电极具有良好的再生性。 相似文献
15.
17.
杨化林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3(10):130-130
金属与水的反应照教材的装置和方法去做,往往效果不好。首先空塑料瓶盛3/4的水,用手挤压瓶子,排出的是一部分空气,塑料瓶中的空气不能排尽。在此瓶中制取的气体是空气和氢气的混合物。取下塞子,很快用手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迅速移近火焰,可能听到的是尖鸣声,甚至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根本看不到氢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的现象。笔者就地取材,改进和更新此实验装置,经多次试验,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如加采用,定保此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