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近代报刊与中国传统文学、文体学有着渊源关系,颇具传统文体学特色。报刊中关于"报章文体"的言说则是具有文体学价值的理论突破。报刊本身因栏目及其分类受到传统文体学分类方法影响也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学特征。同时,作为传播新学重要工具的报刊极大地冲击了八股文体,孕育了诸多新文体,将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俗文体不断推向历史舞台中心,促进了古今文体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在西学东渐的春风下,中国近代报刊积极关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科技知识。1896年3月《万国公报》公布伦琴发现X射线后,近代报刊及时迅速地竞相追踪报道和传播X射线知识,其中包括X射线的用途、X射线技术的发展和X射线的原理及其危害,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反响。近代报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对X射线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充分反映出了报刊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报刊发表成为岭南近代小说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是一种改变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刻转换。这种历史转换促进了岭南近代小说创作,带来了这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学重要文体的迅速兴盛。中国近代文学诸文体的变革与兴盛,也与报刊传播有着密切关联。报刊传播与岭南近代小说兴起的密切关系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变迁。  相似文献   

6.
对教育传播发展阶段划分的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文华 《现代教育技术》2001,11(3):16-19,33
目前 ,国内对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 ,一般都是依据媒体发展的进程为标准来划分的 ,而忽视了影响教育传播的其它因素。教育传播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 ,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划分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不能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等因素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同时要考虑教育传播内部的各要素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据此 ,我们将教育传播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渔猎社会教育传播、农牧社会教育传播、工业社会教育传播和信息社会教育传播。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无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均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报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具有现代文学观念是现代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是在历次的文学运动及文学论争的过程中萌发的,报刊是现代文学观念传播的媒介。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大众媒介的登场,文学创作与接受逐渐演变为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报刊促进了现代投稿制度及稿酬制度的确立,催生了晚清以降“国民文学”“平民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更趋平民化,实现了现代文学的大众化。报刊为白话文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阵地,而报刊与白话文的结合,又促使政论文、报告文学等新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传播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体现,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西藏传统的报刊媒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本文通过梳理西藏报刊媒介发展的整体情况和新媒体发展情况,分析新媒体对西藏传统的报刊媒体形成的冲击和报刊媒体在应对这些冲击时其功能与角色发生的转变。通过梳理这些新媒体冲击和西藏传统报刊功能的转变,以期为研究西藏传媒业如何应对新媒体传播环境的问题提出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社会教育运动是我党局部执政时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社会教育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经受了考验并武装了边区民众,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化、对象化、层次化转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现,其经验对推进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无疑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对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一般都是依据媒体发展的进程作为标准为划分的,而忽视了影响教育传播的其它因素。教育传播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划分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不能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化和科技水平等因素对教育传播的影响,同时要考虑教育传播内部的各要素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据此,我们将教育传播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渔猎社会教育传播、农牧社会教育传播、工业社会教育传播和信息社会教育传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的评析 ,指出这一思想是他政治渐进主义的体现。同时指出 ,他这一思想深受达尔文式的社会观和国家集体主义的影响。“开明专制”是梁启超主张实现立宪政体的过渡形式 ,尽管包含了合理成分 ,但终究表明梁启超并没有摆脱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之际,同时也是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人才辈出之时。作为维新派的领军人物,梁启超无疑是杰出代表之一。虽然人们对他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政治领域,但他在教育领域亦堪称开拓者。在中国,他最早提出教育当定宗旨,并结合世界大势对之进行了阐发;他对于教师职业精神的强调,在促进转型期教育的发展上可谓意义重大;其知、情、意并重,培养"三达德"之才的教育思想更是影响深远。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大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立足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对当下大学教育的发展仍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一直把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强国新民的重要方式,其关于国民人格修养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现代人格的特征。在人格论述上,梁启超把人格看作是合神格与兽格而成,人格的全部意义即在于调和神格与兽格使两者不偏轻偏重。因此他提出既要树立国民的尚武精神,又要打通道德与情感的通道.达致精神的增进。通过汇通中西,梁启超赋予人格修养以科学内涵,将其亲身领悟的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与滋养其思想成长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到他为强国新民而设计出的理想现代人格方法中,建立起了一套现代人格修养论。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现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其消极影响在于不利于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影响着当今一些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Mark Branson 《PRIMUS》2019,29(3-4):228-243
Abstract

Mathematics has a unique and powerful role to play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 justice issues. There is substantial quantitative evidence for social injustice, but many citizens lack the quantitative skills to understand that evidence. A course in quantitative literacy i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provide this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to a wide range of students in a general education context. Quantitative literacy skills provide citizens with the tools they need to critically analyze misinformation and make good decisions about civic issues.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女子教育,他对女子教育的意义、作用及社会功能都有精辟的论述,其中有些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新农村建设中对提高农村女性的素质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家公民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向社会团结提出了挑战。其中,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公民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公民权要求)构成了深刻的紧张关系。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引发贫困人群因无力支付学费而无法分享国家教育资源的社会排斥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救济机制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保障作为公民权的受教育权,以化解高校收费制度与贫困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团结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里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没有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公民,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将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所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