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这片瑰丽神奇的土地越来越多的被外界所认识,云南成为众多都市观光者的向往之地。在展现云南的过程中,云南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五朵金花》之于大理、《阿诗玛》之于石林、《摩雅傣》之于西双版纳,《勐龙沙》与《孔雀公主》之于瑞丽,云南老牌的  相似文献   

2.
《大观周刊》2006,(23):55-55
千百年来,沿着茶马古道的行走路线,内地的商旅用马帮驮普洱茶入川藏,出缅甸,形成临沧茶叶经缅甸,下关,思茅销往藏区、中原、南洋等地的必经之道,成为云南省历史上最重要的商贸通道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头铺,塘基是石头砌,水渠是石头筑,菜园的垄基是石头垒。石门墩、石院墙、石前檐、石鸡笼、石厕所、石畜圈不胜枚举。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石臼琳琅满目。石台阶、石板路、石门……甚至烤茶、烧肉的用具都是用石头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初被命名的茶马古道,最初还只是作为田野考察和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在少数学术期刊上争鸣讨论.伴随最近二十年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媒介技术广泛普及、人民生活消费形态变迁,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种既富含大有可为的经济利益又蕴含着人文精神传播价值的“文化符号”,关于它的种种神迹魅力在各种媒介中以文字、图片、影像等等方式传播,呈现的角度和形态不一而足.①此文以2004年的纪录电影《德拉姆》和2008年日本NHK和韩国KBS联合制作发行的电视纪录片《茶马古道》为例,综合分析电影和电视两种媒介在茶马古道的呈现形态、传播特征上的差异,从而为茶马古道的影像传播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一部纪录电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就是《茶马古道》。110分钟的影片用一种异常宁静和朴实的手法如实地再现了那片土地和与之相依存的原生居民的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深沉而厚重的精神世界,我们也能从田壮壮平静的视野后感受到他那深藏着的激越的艺术心灵。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说,这里是马帮驮出的第一要塞。有人说,这里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小上海"。而我却固执的认为,这里是滇西茶马古道上一幅风光旖旎的水墨画卷。从凤庆县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云南省凤庆县鲁史古镇。远山如黛,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静静地舒展。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既是商道,又是政道,还是旧时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通道。就临沧地区而言,凤庆是受茶马古道影响最大的县。可以说,凤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茶马古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凤庆(旧称顺宁)种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其相关茶事在明代的《滇略》、《徐霞客游记》,清代的《滇行日录》、《滇海虞衡志》上都有记载。虽然大量的茶叶交易兴起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凤庆至下关的古驿道却早已有之,可以说茶马古道应该是古驿道的内涵延伸。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几条重要商路中,茶马古道因其路途的艰险,民情风俗的多样,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以及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形成的特殊文化,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茶马古道陇南段是连接西南茶叶产区、西北茶叶消费区和进入中原,乃至进入欧洲的重要通道,在茶马经济和茶马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涛 《视听纵横》2010,(3):108-109
《茶马古道》是KBS(韩国广播公司)与NHK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与多部NHK独立拍摄的栏目化纪录片相比,《茶马古道》一片并没有风格的关键差异,可以作为NHK栏目化纪录片的研究范本。  相似文献   

10.
<正>维西,是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维西县保和镇位于永春河东岸宝华山麓,东、南、北三面与永春乡接壤,西与维登、中路两乡毗连,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其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背靠雪龙山,面临永春河。海拔2320米,年平均气温11.4℃。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是一种客观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而“作者”的主观性却不可避免地被植入影片中,直接决定了影片的主题选择、镜头语言和创作风格,并让纪录片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征.《茶马古道:德拉姆》是导演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本文将“作者论”的概念伸发到导演对纪录片营销方面的影响,以期拓宽纪录片作者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杜韵红 《文化遗产》2015,(2):148-156,162,163
南方丝绸之路是本土文化与多种外来文化碰撞融合,和谐共生,催生出全新的和而不同的复合文化。千百年来,南方丝绸之路一直贯穿着西南民族居住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赶马人、商人和外国使臣要横跨不同区域,接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各种文化的碰撞不仅异常激烈,而且包容和谐,形成了彩云之南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现象。从南方丝路沿线文化的变迁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其文化形态如何变化,而其文化内核始终不变,因此成为丝路文化精神。全球化趋势一方面加速了文化上的互动交往,另一方面刺激着文化的民族自觉。探索丝路文化的有序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当代文化的应尽职责,当前最迫切的保护措施是加强丝路文化的调查、研究和评估,开发利用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听到激越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抗战中苦难的童年里一幕幕往事立即涌上心头,撕心裂肺,久久不能平静. 1937年,我虚龄7岁.常州这年10月12日开始就遭日军轰炸,无辜市民倒在血泊之中.11月,常州古城沦入日人之手.我家门前是沪宁铁路,村东侧是镇澄铁路,处在交通沿线,日军可以长驱直入.11月初,父亲的老兄弟紧急磋商,决定四散分开逃难躲避:一路往武进水网地区寨桥牛郎庙、灵台;一路往宜兴山区周铁桥;我家则往北乡交通闭塞的安家舍,投奔前舍村母亲的远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