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亚锋 《教育》2012,(7):50-51
老子曰:"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此言意为声名、货利和生命比起来显得微乎其微。泰戈尔也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所以,我们认为,教育首先关怀的应该是人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生命正常发展。2009年笔者所在学校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  相似文献   

2.
刘原 《四川教育》2012,(11):34-35
教育是…个培育生命的精彩过程,中学阶段教育是应该抓住的“最佳机遇期”。在尊重生命的理念指导下,我校确立了建设“生命教育”品牌强校的目标,锻造生命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开发乍命教育校本教材.让校园的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4.
我们聚首在生命教育的旗帜下,作为同道,我们相互勉励,相互启迪,积累共识,激荡情怀,生成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尽管“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被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生命教育”的“为了更高的生命品质、更美好的生命存在”这一追求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5.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唤醒人们真善美之根。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生”与“死”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悲剧发生。媒体上也曾有过有关青少年因不堪学习和生活压力而自杀的报道。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思想 学生对个体生命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自然历程认识不清,生命质量不高,生命无价值无意义,甚至自杀、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历程的自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通过思考“死”来反观“生”,理解“生”与“死”的关系,从而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达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7.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正值花季的孩子永远地沉睡了,但在同一场灾难中,被称为“史上最牛校长”所在的四川桑枣中学所有师生都幸免于难,这一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不懈的“生命教育”。这,让我们触动、让我们思考,生命不存,谈何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生命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让小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价值则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自我终结生命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缺少了“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的功能;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于挫折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向孩子“传送的生命气息”太少了。  相似文献   

9.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是“润泽生命.开发智慧”,它的确立是基于如下理念:学校是精神感召的教育场所,成就每一个孩子、发展每一个老师,从而提高每一个生命质量,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润泽生命”需要“开发智慧”,“开发智慧”是为了更好地“润泽生命”。学生的生命需要润泽,智慧需要开发,教师的生命同样需要润泽,  相似文献   

10.
韦俏娟 《考试周刊》2010,(25):86-86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课堂仍然是教师的“教”、“管”、“压”的课堂,于是有专家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其生命价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煜玲 《学前教育》2014,(10):18-19
要不要救:进行完整的“生命伦理”教育 生命都是平等的,动物的生命同样珍贵。既然我们成年人整天宣扬“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快乐,动物就是我们的朋友”,那又为何会在火灾时放弃动物?生命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培养幼儿的爱心,应该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从珍爱小动物到珍爱大自然,再到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生命意志;尊重生命生长规律,唤醒生命主体意识;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生命责任感之养成。生命教育乃生活教育之基石1.陶行知生命教育摘录:“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不是放茅草火!不是灭茅草火!是依照烧煤的过程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从烧煤炉谈到教育》)。”  相似文献   

13.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4.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5.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的,应该是契合新课程精神的“生命教育”.而数学课堂学习作为一个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平台,更应先溶人“生命”的光环之中,实现我们所说的“生命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确解读生命,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初中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论坛”上,我提出了“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的观点,即:课堂教学要以“生命教育”为设计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注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学校教育不能单纯以高考成败攻论英雄,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领导要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