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语义学的义素义位分析法,可把《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分为“义同音近”与“义变音转”两种类型,其中“义同音近”型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各语词的义项相同,二是各语词会有相同的义素;而“义变音转”型则可以分为语义相近、语义相关、语义相反等三小类.语调能够构成同源关系的语义基础就是相似与相关,汉语中多义词的产生与这种结构原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在两种语言里,某些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很大。  相似文献   

3.
词的语法分类是汉语语法的老大难问题。近年语法学界对词类同题进行了新的探讨。笔者想从义位功能角度对词类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何谓义位功能?指的是组合义句的基本单位——义位在句子中的作用。语义内容决定语法形式,义位功能决定词法功能,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依据。汉语是历史悠久的语言,汉语词的含义由于语言历史的悠久;发展得非常丰富。这种词义的丰富性就造成了义位功能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义位功能,参与句子的组合,就有作多种句子成分的可能。而所谓的词类是对语义高度抽象包含有多种必位的词的语法分类。传统语法“依句辨品”,把高度抽象的词与句子中借助词的形式只含有一个义位的同对应,就难免会得出“离句无品”的结论。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4.
词语的“别义引申”不同于词汇学上的引申这里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讨论词语的引申。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为临时交际的需要而申发出的非正式词语义,这就产生了词语的别义,这种引申方式即词语的别义引申。象这样引申出来的词语义(别义)和词语的原义是断层的、没有什么联系的。这些词语别义在一般性语文词典中是否收录的。词语的别义引申主要有三种类型:字面引申,译音引申和国俗引申。字面引申,是指通过词语的字面义引出与该词语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蕴涵语义策略,通过运用音、义、词、句等材料设问,供人猜测的文字游戏,英语迷语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和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迷语源自实际生活的需要,其目的在于娱乐消遣,解乏益智。迷语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一些语义策略,使其在语言设计上往往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主要的四种语义策略是:双关的运用,使用“必然真理”作答,在题面部分设置“虚假预设”,混淆“元语言”和“目标语”。研究英语迷语的语义策略对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义训是传统的三大训诂方法之一。它在传统训诂学中虽和形训、音训并列,却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因为训诂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解释语词的意义、探究其因果渊源、说明其孳生流变,训诂始终都是以语义为中心进行的。意义是语词的内容,文字和声音是语义的形式。运用形训,是从分析文字形体(或云语言的书面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称作“因形索义”;运用声训,是从探究语音关系(或云语言的口头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又称作“因声索义”,两者的最终落足点都是弄清语义。可见义训作为直接从词义本身的运动规律来探究词义的方法就更是训诂的主体方法了。黄季刚先生把传统训诂归为四类:一曰“本有之训诂”,即探究词的本义;一曰“后起之训诂”,即探究词的引申义和转化义;一曰“独立之训诂”或“说字之训诂”,即探究一个个语词的各种义项之间的关系;一曰“隶属之训诂”,即探究置身于语文之中的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其中包括了形训、声训、义训三大方法,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意思。这也表明:三大方法事实上是不能绝对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和言语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语言的“意义”是指语词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的意义,它是客观事物、现象及它们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这种意义是抽象的,约定俗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言的“意义”,通常叫词义,可以靠字词典查得。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它总是和具体的交际环境相联系。具体的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有制约作用,从而形成相同“语言义”的不同“言语义”。所谓“言语义”,就是指人们在具体交际环境中运用语言时所产生的与特  相似文献   

8.
让转义"A是A"及同构句是现代汉语里一种非常特殊的表达形式,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体现语言经济性原则的格式,其结构以对称重叠词语为特点,表达的语义有显义和潜义之分,语词表象的显义往往体现为肯定性叙述,委婉否定的语态则是潜义表达,可以说这种句式是现代汉语情态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它的语义结构来看,同形语词处于不同的语义层次,充当的语义成分就不同,从而导致了语义特征差异,显示出一句话两层语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义训的目的是确定一个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在实际语言中,词语都处在具体的语言结构中,语言的具体结构关系总制约着词的具体意义,比如“熟”,在“饭熟了”这句话里,指饭“已经煮到可以吃的程度”了:在“麦子熟了”这句话里,指麦子“长到可以收割的程度”了;在“这条路线我很  相似文献   

10.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把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词的本义严格地说是指一个词的最初的意义。但由于语言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很多词最初的意义,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了,因此人们习惯上都把某个词的最常用的派生能力最强的一种意义,称为“本义”,其实确切地说,应称之为“基本义。本义也好,基本义也好,它在词典上总是列为第一义项的。如“年”,它的最初意义是“谷熟”,相当于现在说的“收成”。但这个意义现在很少人知道了,因此在词典里,列为第一义项的是“地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12.
词组是由词按着时间的次序在空间上先后相续组合而成的,形成语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是有条件的。语言中语词的有意义的组合,不仅产生新的较语词更为复杂的意义,而且词与词之间都产生一定的句法关系。为表示这种句法关系,就要运用一定的语法手段。布仑菲尔德在其著名的《语言论》中指出:“语言形式有意义的配列构成这种语言的语法。一般来说,语言形式有四种配列方式:词序、变音、变调、选择”。(见《语言论》第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结构同义词的特点之一是,把两个同义成分联结成一对而形成复合词。在研究关于这类现象的汉语语言学著作中,当讲述这一问题时,通常是与词汇同义词构词方法问题相联系的。王力先生将这种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成分联结起来的语言现象称为“意复”。这是一种古老的构词方法,如“讨论”、“土地”、“替老”、“修饰”等。在用汉语翻译外语单词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如“社会理由行为攻击王力先生将这种汉语的特征解释为思维的反复。大家知道,汉语不属于那种词级非常发达的语言。在俄语里,语义色彩和新义的表达是借助于词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正点”一词广泛流行,衍生出许多新义。作形容词时,其语义特征为[+符合某种标准][±带有轻松、戏谑、调侃语气];作名词时具“重点、要点”义。除概念义外,其色彩义也有所变化。“正点”的流行及其语义变化有着社会、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自身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语言有自身的系统。正如语音、语法构成系统一样,词汇、词义也构成自己的系统。在意义系统中,语词的意义具有二重性,这就是,每一个语词不同于其它语词而形成其意义范畴的相对性和依赖于其它语词而形成其意义范畴的绝对性。前者决定着一词义区别于其它词义的存在现象,后者决定着一词义联系于其它词义的存在本质。整个词义系统,便是建立在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词义二重性的基础上。所以,促使语词意义流转变通的原因,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浅论概词     
概词是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的一种被抽掉了意象义和色彩义而只留下概念义的语词.其内涵即概词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观念;外延即概词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本体"的指向性观念.概词的内涵,可分为科学内涵、亚科学内涵和反科学内涵,又可分为质性内涵和量性内涵,还可分为充分条件内涵、必要条件内涵和充分必要条件内涵.概词的内涵和外延,是语言共同体的群体意识,是主观的和第二性的;它们具有相对稳定性、固定性和语用客观性,可独立于具体语境之外.概词的指称意义即概词的言语意义或语用意义,它与客观对象直接发生联系,是使用者、解释者的个体意识,离开特定语境就不能被确定."概词"、"语词"、"词项"和"概念",是四个不同的概念,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无论从逻辑理论的自洽性视角、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视角看,还是从逻辑教学的实用性视角、汉语言的特点视角看,"概调"都应成为与"命题"、"推理"相并列的逻辑的一个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7.
音义互动是汉语组织的重要规律,既指音和义共同影响汉语的组织,又指音、义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在汉语实际应用中,音和义两方面都作用巨大,有时语音(或音韵)占上风,有时语义起主导作用,很难说哪一方更重要.表情达意是语言的主要功能,因此,即便是在语音(或音韵)对汉语组织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意义的传递仍然要得到保证.汉语语词的结构特点和语词运用的环境确保了语词在受到语音(或音韵)方面规律制约的情况下,意义的传递也不至于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18.
“X跟Y一样W”语式的语义预设相当复杂,但呈现出严格的规律。该语式在表示比拟的意义时,存在“YW”的预设义;在表示比较的意义时,其语义预设与“W”的性质有关:当“W”不是“大、小”类词时,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是“大、小”类词的消极成分时,同样存在着“YW”的预设义;当“W”为“大、小”类词的积极成分时,不一定具有“YW”的预设义。也就是说,并不预设事物具有积极成分的概念意义所表达的性质,而是表示整个概念范围。  相似文献   

19.
论同源词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分析同源词的语义特征入手研究同源词的意义关系。一方面,认为同源词的意义从组成结构上可划分为性状义素和类义素,这两部分都可以成为同源词的构词理据;另一方面,同源词的构词理据又表现为显性义素和隐性义素,由于古人特有的思维认知方式,大部分同源词的构词理据都是隐性义素,因而它们的意义是“相通”。  相似文献   

20.
词的模糊义何以生成,模糊理论的创始人查德敏锐地指出过:“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眼。”世界万象是一个混沌的连续统,认知客体自身的边界,往往就是不明晰的,认知主体摄模糊的客体于“黑箱装置”加以抽象,形成思维上的模糊性,进而呈现在语言的表象,词就烙上了模糊性的印痕。查德关于词的模糊义的成因的观点虽是就普遍语言泛泛而论的,但它同样可用于解释汉语词的模糊义的生成,由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