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马”辨释《孟子·尽心下》第二十三章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本章中“两马”一词,汉赵岐注“‘国马足以行关,公马足以称赋’,是两马也。”现存《孟子》的各种旧注大都沿袭赵说。新近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有“两马”条,引《孟子·尽心下》为书证...  相似文献   

2.
“来”辨     
古汉语“来”字,谢质彬先生《释“来”》以为语气词.读而思之,似有可疑者,于读古书不可不察,因举数事,姑妄言之.其一,谢文谓“‘来’字作语气词用,古书中常见”,此说不实.“来”为实词常见,古今通例.或解作虚词,而谢文悉以“语气词”者,所举例证由来迭相沿引,仅见于《庄子》《孟子》二三书,仅上四五例.至谢文为之补证《国语》、《国策》、《庄子》各一例,亦不过七八例.然检索先秦古书,“来”宇用例甚丰,现就几种主要典籍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第 8章《清代的学术和思想》说 :戴震“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与《孟子字义疏证》。《孟子字义疏证》一书 ,初名《绪言》 ,后改定为《孟子私淑录》 ,最后定为今本名。”张先生认为三书有先后的承继关系。但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80版《戴震集》 ,不仅收有《孟子字义疏证》 ,同时还收有《绪言》、《孟子私淑录》。那么 ,《孟子字义疏证》与《绪言》、《孟子私淑录》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按照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戴震之言说 :“仆生平著述 ,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 ,此正人心之要。”由于戴震…  相似文献   

4.
后人耻于言利的观念 ,往往追根到孟子 ,这是对孟子“利”的思想的误解。从《孟子》书中义与利的关系和孟子轻利的时代背景分析 ,孟子所轻之利是违义之利 ,是自私自利 ,且只针对当时的君主官吏纵私欲、坑百姓的行为而言 ;通过孟子的乐利主义和利民主义思想 ,可见孟子真的利观并非轻利 ,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5.
“垄断”在古代汉语中又写作“陇断”、“龙断”.“陇断”最早见于《列子》,其义当为“高丘隔绝”;“龙断”的最早用例见于《孟子》,其义已发展为“独立的高丘”,并由典故引申而有“把持和独占”之义,是“垄断”一词现代意义的源头.从三词在不同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可见,明代以后“垄断”逐步取代“陇断”、“龙断”,其“把持和独占”之义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今……于此”是先秦两汉诸子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这里,我们从诸子文中选出《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论衡》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今……于此”结构的一些特征。 一、“今……于此”出现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所”“者”二字,从刘淇、王引之、马建忠以来,经过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由于多未从其发展变化上进行探索,所以有些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情况,尚未能进入研究的领域,致使研究难以继续深入。一年以来,我对今文《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国策》等五部书中“所”(附“攸”字)“者”作了初步调查,从其变化发展上,了解到一些情况和问题,并且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分为六部分,最后,是个小结。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墨学盛行,为了维护儒学的地位,孟子对墨学进行了批判和攻击。但是,在对墨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孟子对墨子思想有所继承和吸收。对比《孟子》和《墨子》,我们看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罪战”、“舍生取义”、“众乐独乐”、“社会分工”等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墨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在充分吸收、借鉴孟子、二程以及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心学,其心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孟子.“心”具有认知功能和伦理道德属性,且“心”被陆九渊创造性地提升为道德本体,实现了认知之心与道德本体之心的高度合一.陆九渊心学中“理”的内涵与朱熹理学中“理”的内涵基本一致但又存有差异,真正原因在于其宇宙观不同.“心即理”的提出具有超出这一命题本身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孟子》中论述的“仁”、君臣之道及培养君子的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与《论语》进行比较,提出《孟子》有着比《论语》更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繁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文章将以《孟子》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量的研究方法,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4.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一些文学读本甚至新编《辞源》都解为“落花”,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落英缤纷”之“落”不能解为“凋落”。虽然“落”有“凋落”、“零落”之意。但“落”还有“始”之义。《尔雅释诂》曰:“落,始也。”此义在先秦古籍中运用较多,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王念孙曰:“《尔雅》:‘落,始也。’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上)‘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落”作为“始”义在《诗经》中也有例证。如《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宋朱熹注:“落,始  相似文献   

15.
《论语》和《仪礼》等孟子以前的儒家文献都对基层治理有所关照,士君子是实现乡治的动力之源;而《孟子》中少量关于基层治理的讨论,都是从王国政治的角度展开的。孟子从“性善—仁政”的逻辑出发,将治道的主体赋予君主。面对战国中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他不惜对儒家政治学原旨做出改变。孟子忽视基层的治理,在战国儒门各家中比较少见,在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中也非主流。但孟子的“上行”政治路线,为儒学作用于国家政治打开了局面。  相似文献   

16.
对“尚左”、“尚右”的解释,历来说法纷纭.中学教材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句中“虚左”的解释是;“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而《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句中“闾n左”的解释是:“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左就是用来指贫苦人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句中“右”的解释是:“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汉魏以后称世家大族为“右姓”,古时称重要职位为“右职”、称有声望的大族为“右族”.“右望”、也是以右为尊.看来,对“左”、“右”孰为上,解释确乎不一.那么,“尚左”“尚右”究竟如何分辨呢?.  相似文献   

17.
赵岐《孟子章句》与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孟子》两种代表性注本 ,其中的句读多所一致 ,但仍存一些分歧 ,兹例举如下。《孟子·公孙丑下》第 7章 ,赵岐《孟子章句》句读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 ,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朱熹《孟子集注》句读与之不同 ,其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赵岐、朱熹句读上之差异 ,从各自的注文可清晰看出。赵岐注文曰 :“孟…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倡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有少数同志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笼统地指责先富起来的人是“为富不仁”,似乎富了就没有道德。为了澄清这种错误认识,本文拟对“为富不仁”作一点考察和分析。“为富不仁”一语,最早见之于《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仁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为富不仁”是说只要存心求利,就不可能为別人着想,使别人受益。反过来,为别人着想,使别人受益,讲求仁义,那就不能为富、谋利。后来人们用此语形容富人刻薄成性,唯利是图,不讲道德。不过,从中国古代伦理史来考察,却要复杂得多。“为富不仁”实际上是儒家封建道德的基本思想。仁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道  相似文献   

19.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0.
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的解读,意在解读文本的作者背景和社会背景;“以意逆志”主要是内容的解读,意在解读文本作者的思想情志。同时孟子对这一理论有所实践,而且这一方法和原则关联着孟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