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贝贝 《文教资料》2011,(22):23-26
"梅"、"兰"、"竹"、"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作者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特有的"四君子"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君子"国俗语义联想的基础和类型,以作为汉语国俗语义的认知研究中花木词语义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读本。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挖掘《唐诗三百首》中《咏鹅》、《题都城南庄》、《相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背后丰富的国俗文化内涵,对不同诗句中"红"的国俗语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俗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界一个新的热门研究课题。通过探讨"竹"在中国文化里的国俗语义,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如何准确得体地翻译国俗词语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一直以来都是语义学研究的的课题。以汉语的古诗词为文本,从"杜鹃"和"cuckoo"看,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源出语与目的语语义结合相应,才能更好地传递出国俗词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动物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都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动物词"鱼"为例,对其在英汉语中的国俗语义进行对比,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把握不同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言与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借用动物名词来表达抽象概念,动物词具有深层的国俗语义。通过比较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dog"分别在不同语言中反映出的国俗语义,探究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国俗词语体现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通过对英汉互译中出现的国俗语义的类型和表现,及其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对待国俗问题的翻译应当归化与异化并举,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8.
不同国家的国俗词语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密切关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国俗词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对国俗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更好的掌握汉语的知识和文化内涵,正因为这些特点国俗词语教学在词汇教学中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促进汉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探析多种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进一步说明国俗词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有助于今后提出更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有效推进外国学生对汉语的认知和学习,对中华文化习得与内化,以及更准确的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汉英颜色词“白”的“国俗语义”以及由颜色词“白”构成的文化词语“白宫”、“白屋”所具有的独特的联想义、象征义和感情色彩,指出对于英文White House的汉译,不仅要考虑“等值”与否、文化传真、异化和归化,还要考虑汉民族的文化接受心理。同时,指出对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的研究应采取辩证的、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主要因素分析,试图探讨在英汉互译中针对国俗语义差异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旨在增加读者对国俗语义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颜色词"白"与身体部位词构成的国俗词语之中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4):133-135
从符号认知和社会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在中英翻译处理中的色彩丧失和文化补全。同时指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也会因时而变。因此,对它的研究应持发展的、相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人名国俗词语是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人名类国俗词语。留学生在学习人名国俗词语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误,本文就解决这些偏误,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词的国俗语义的正确理解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文章从国俗语义这一角度对"石榴"这个词的词义进行探析,主要是从历代文学作品和民俗中看石榴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俗词语的语义、语用和文化特点,从大量例子中分析归纳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基本方法,试图寻找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沈祖春 《重庆师专学报》2001,20(1):56-57,65
词语的联想色彩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各民族由于文化及心理的差异会赋予词语以不同的联想色彩,从而,各语言的国俗 语义也各不相同,汉语中的萤火虫,其国俗语义有这样几种:一、姜冷、荒凉的象征;二、喻苦读;三、尽绵薄之力服务于人的萤火虫精神;四迷人的美。  相似文献   

16.
“月亮”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因而具有了不同的国俗语义,本文依据国俗语义研究的差异模式对”月亮”在中英文中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词语多义性的认知考察,将范畴原型理论应用于国俗语义,发现国俗语义可以作为多义词进行义项划分,并认为国俗语义实际上是词语多义性在文化内涵上的表现,还构拟出其义项划分的标准,为义项的引申及引申关系的探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国俗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的国民文化色彩,英汉民族在传统文化、生活环境、社会习俗、社会观念、语言系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故语言和言语单位中伴随概念义而存在语义延伸或转义,国俗语义的本质属性为语言单位的国民文化附加性,国俗语义的产生一方面受国民文化因素促动;另一方面也受基于国民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促动。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和象征。然而,"龙"的英译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怪兽。"龙"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国俗词语。如何恰当地传达此类汉语国俗词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国际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发现,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永斌 《文教资料》2009,(32):42-44
语言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势必会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习语则是语言的精华。它精辟、生动、优美、寓意深刻,是反映文化概貌的一面镜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语言指称意义之外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意义都是国俗语义.对习语进行国俗语义对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