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林报海     
目前我国新闻市场 供需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供给不足。1、新闻产品相对过剩,重复报道太多,一个事件十几架摄像机,几十个记者围着,连篇累牍,读一报而知十报。 2、报道角度同一,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3、会议报道多,指导工作多,领导讲话多,而读者关心的新闻少,批评的新闻少,批评报道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4、服务性新闻欠缺,知识性栏目少。今年“探索奥秘”、“美国地理频道”的热播提示我国广大读者的知识性阅读需求远远未被满足。 二、供给限制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小,许多产品面…  相似文献   

2.
廊坊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从1999年开始,增设了《快讯》栏目,主要内容是国内、国际和本地重大新闻。这个栏目经过数次改革后,成为现在这档每天滚动播出10次,每次5分钟的精品新闻栏目,它与《廊坊新闻》及新闻专题类节目互为补充,使廊坊电台新闻综合频道摆脱了地方办台的束缚,听众打开廊坊台,便知天下事,新闻综合频道在听众中更有份量了。  相似文献   

3.
从2002年11月起,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做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分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4.
这回想拿“新闻视点”说事。当初栏目叫这个名字,编辑部是有过争议的。都说档案工作无新闻,叫“新闻视点”不会有点华而不实吗?杂志是月刊,但加上出版周期,读者看到的内容最快也是一两个月前的了,还能叫“新闻”吗?  相似文献   

5.
时政深度报道是对时政新闻的深度分析与解说,追求的是系统而深入地分析新闻事件,揭示新闻本质,探索事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有效地引导舆论,提高正面报道的影响力。时政深度报道可以把读者想知欲知的信息通过新闻解读的方  相似文献   

6.
副刊也要有新闻性,这是我们办河北日报《立交桥》的一点体会。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播新闻。作为报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当然也要讲新闻性,这也是副刊区别于杂志的地方。如果说综合副刊《立交桥》已经开始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话,同我们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闻性的统一是分不开的。在新闻的补充和延伸上做文章,是副刊新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件重要的新闻事实发生了,报纸发布了新闻,却并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还想知道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许多事情。这种题处之题,是消息报道难以承担的,而副刊却大有“用武之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地市报,应该地方性、开放性并重,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本地新闻,了解国内大事,知晓世界风云”。因此,它必须处理好服务中心工作与全方位服务读者的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地”与“放眼四海”的关系,自觉地运用新闻规律办报,尽可能地满足读者获知更大范围信息的需要。 地方特色要融入大背景 地市报是地方性综合报纸,它最大的个性特色就是地方性,这是地市地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价值所在。地市报的地方性在报道内容上的体现是让地方新闻唱主角。作为地市报,首先要保证地方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8.
陈思劼 《新闻记者》2005,(10):39-40
《1/7》是一个60分钟的大型电视周刊,是2004年1月4日开播的。栏目的前身是上海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叫《新闻观察》。《新闻观察》的创办是在1997年,所以加上《新闻观察》,我们这个栏目有8年的深度报道制作经验,整个栏目是延续发展的,有很多经验也是延续的。  相似文献   

9.
王威 《新闻前哨》2006,(10):78-79
一、“影像点评”造就了新型摄影记者 “影像点评”实际上是新闻摄影记者展示自己思想的一个新的专业平台。这个栏目不同于以前的任何形式的新闻摄影报道,它是运用镜头语言来传递信息、传达思想的。得益于此,“影像点评”才不能为别人仿制、替代,并开始造就湖北日报新型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0.
如何深度开发利用报纸的品牌栏目?广州日报的《今日靓汤》进行了自己的探索。《今日靓汤》定位成功气象新闻版是近年各家报纸新开辟的实用新闻版块.由于直接关系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出行,关注度极高,许多大报都安排了固定版面报道。如何才能出彩?除了常规的天气预报.关键是向读者提供更精致的实用资讯。广州日报为此设计了《今日靓汤》这个很有地方特色的栏目。  相似文献   

11.
郑幼智 《青年记者》2009,(23):56-5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会影响到紧密联系着的世界各国。政治上的变动,会波及外交,再传到经济领域。这样,在了解一个重大国际新闻时,读者就想看到这个新闻的全貌,看看这个新闻背后引起的全球联动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因此,他们(尤其是一些高端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并不满足于即时、粗线条的报道,唯有解释性、调查性、特写性的国际新闻报道才能吸引他们。  相似文献   

12.
今年初,南通《江海晚报》没有改扩版,但不少老栏目的信息量、报道面都有所扩大,其中以2版的“昨夜今晨”尤为突出。这个栏目按照读者报料和计划安排,一般由记者突击采写、拍摄现场,特别是关注民生、反映人性关爱的稿件颇有新闻价值,使这个老栏目富含新意、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地方小报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随州报》就这个问题作了一点探索。过去,读者为什么不愿看我们的经济报道?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析,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改进措  相似文献   

14.
陈平  程琨 《新闻传播》2009,(9):23-23
金融危机对地方媒体来说.同样是一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的机遇,地方报纸一样承担着艰巨的报道任务,一样要及时、全面地报道地方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这就给地方媒体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全球重大经济事件背景下,怎样更好地结合本地特色,捕捉热点新闻,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亲民性。浏览当时的《黑龙江日报》,我们发现,该报除了常规做法,即在《世界》、《时事焦点》等版面大量转发新华社通稿及其他中央新闻媒体的报道外,还以龙江新闻人的独特视角,进行深入采访,在一、二版等要闻版、《新闻纵深》版等刊出了大量独家新闻,深度报道,满足了本地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北京晚报文化新闻版自今年开始创办“名人热线”栏目以来,已先后邀请了30余位文化及演艺界名人出任“热线”值班员。如今,这个栏目不仅已经成为一道“特色菜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文化名人的报道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强化读者意识 作为一份在党的领导下为百姓办的报纸,北京晚报文化新闻的报道无疑也应以贴近百姓、服务于读者为宗旨。因此,所设栏目必须首先考虑读者需求。“名人热线”的开办恰恰适应了读者关注“名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新闻、时事新闻是构成报纸报道的主体,因其报道面不同,在报纸的版面上分割为不同的板块,由此造成两块新闻互相隔离。这种局面既不符合新闻的特点,又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实现地方新闻与时事新闻的互动,是由报纸的功能和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服务性是互动的缘由。服务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报纸的服务性是可读性、必读性赖以存在的本质要求,它既是互动的原因,也是互动的目的。在增强报纸的服务性方面,地方报纸对地方新闻和时事新闻要同等对待,把时事新闻中读者想了解的与其相关的本地内容挖掘出来,拉近时事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报纸对…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三昧》2008,(1):46-46
为开阔读者理论视野,关注国内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进展,从本期起,本刊开设一个新的栏目“新闻期刊扫描”,摘编国内各种新闻理论刊物所发文章的新观点、新提法、新论述、新材料、新信息等,力争使其成为读者博览群刊的一个窗口。希望读者喜欢这个栏目,并推荐好文章。  相似文献   

18.
报纸、电视和广播经常有这样一些新闻:你想知道的,一带而过;你不想知道的,没完没了。比如,报道会议,出席人员名单一大串,空话会话一大篇,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广大群众有什么利害关系,不甚了了;报道事件,不讲来龙去脉,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看这类新闻,叫人干着急。自然这个“想知道和不想知道”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以个别人为依据,而应以广大读者为尺度。这种不看读者需要,不懂读者心理,不对读者胃D的毛病,在我们函授学员的新闻写作中也有表现。现举三例:起码要让外行人看懂学员黄跃忠写了一条无标题短新闻。全文如下:市…  相似文献   

19.
南京日报有个叫“金点子”的栏目,读者想看什么样的新闻、觉得某个栏目需要改进、或者对加强舆论宜传有些想法,都可提出来。报社甄选吸纳的好点子,刊登在“金点子”栏目中,让更多的读者评议,然后根据好的建议进行改版。一下子,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新闻和风格新颖的版面吸引了很多读者,发行量增加,政府也满意。正如报社总结的,改版成功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走群众路线,从群众反馈的信息中找到他们的喜好,针对读者阅读心理和兴趣提供新闻,自然就产销适路。 反馈是新闻传括中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传括效果和引导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陈力丹教授的新闻"聚光灯理论"在传媒界人人尽知。他说:"我们的五官能接触到的世界其实很小,眼睛能看见的东西其实很少。你怎么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媒体告诉你的。可是,媒体能告诉你的东西也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媒体报道就像黑暗里的一个聚光灯。你告诉公众什么,哪怕是非常客观的报道,实际上也把这个事情放大了。只要你报道了哪个地方,‘聚光灯’就照到哪个地方,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那里,这已经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