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百年来的吴趼人小说研究经历了20世纪前20年的滥觞期,20—40年代的学术奠基期,50—70年代的泛政治化与狭隘化时期及80年代以来的复苏与发展期,积淀下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的吴趼人小说研究之整体水平还不高,这一研究现状与吴趼人作为晚清首屈一指的小说大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2.
古代小说研究在20世纪是辉煌的,时有嘘闹与暗淡,从多元走向一元,从学术研究走向政治实用,并于政治实用的死胡洞中走向消融,其根源在“实用理性”。在21世纪,从当前学术自觉与成熟程度看,古代小说研究再次沦为诠释政治的工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换言之,古代小说研究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之中,古代小说研究有其现实价值与永恒意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家世小说、叙述往事的小说、历史小说、传奇志怪小说、新写实小说,商战小说,文化关怀小说等。从本上看非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伤优于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伤,作家们之所以要逃避现实与社会变改和个人的价值取舍有关。  相似文献   

4.
《社戏》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写“我”十一二岁那年,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时,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童年往事。章篇幅长,全共40个自然段,近4000字。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但真正着墨于此的并不多,在看社戏的前后还写了其他许多事件,有钓虾、放牛、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的月夜美景、归航中的偷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等等。  相似文献   

5.
与1948年以前的路翎小说研究相比,新时期路翎小说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新颖化、价值尺度多元化的特征,本文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文本研究及文学专著的撰写几个方面对新时期路翎小说研究作以评述,以期推动路翎小说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2002年11月14日,上海师大人学院召开了“全国青年学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会议体现了平等、自由、创新、开放的人精神。在有关名研究、作品溯源及作家生平考证、小说体研究和小说化研究等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谭帆先生的专著《中国小说评点研究》(2001年4月版)。这是一部全面研究古代小说评点的论著。全书“上编”为总体研究,阐释了小说评点的“源流”“形态”“类型”与“价值”,“下编”为“编年叙录”,梳理了两百二十余种小说评点本的概貌,可谓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于一体。这里选录的一段是关于对小说评点整体评价的,作者认为,评点在小说领域不仅仅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涉及了小说的文本改订、小说的传播出版和小说的理论构建等多种领域,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应取一种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台静农以爱情小说的创作走上坛,而真正确立了他在现代小说史上地位的是乡土小说的创作。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画面,展现了乡村百姓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的愚昧与麻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后期的小说创作重在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形象的塑造上,属于早期革命学的范畴。他走了一条从爱情小说到乡土小说,到革命小说,再从革命小说回归到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看质很重的作家,这种悲观气质与她的经历相联系,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婚姻关系及其它方面寻找小说中的荒凉底色,以窥视作粗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关于文学的虚构本质说十分流行,这无形中纵容了作家们在虚构与想象上的冒险甚至是胡编乱造,导致文学虚构与想象的品质有下滑之虞。对此,本文主张文学虚构和想象应该有一定的限度,有其方向和目标。因为作家创作会有意向性,读者接受也会有“可能”和“可信”原则。严肃文学有其深度目标,不同的文学类型或创作方法也有各自的规则或惯例。为了进一步提升虚构与想象之品质,作家们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或努力方向,比如审美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小说史略》出发,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可以对作家创作动机形成几点思考:作家创作动机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影响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因素,二是社会、市场、读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两者,作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学者作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浪漫主义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重要的一脉,虽然屡受压制,处于边缘,但始终或隐或显地存在,没有断流.与之同步的浪漫主义小说理论批评,虽然还未形成概念明晰、逻辑严密的体系,但也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美学留下了丰富而又芜杂的"理论碎片".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与理论批评,是在边界模糊、视域宽窄不定中协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三个方面剖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艺术,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艺术及其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杰出的现代派小说家,安德森把创作视线逐步从外部的客观世界转向内部的精神世界。他所创造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小说艺术,为美国现代小说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小说中,对于上海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了生动的描绘,而都市民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近代,上海崛起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小说描写上海民俗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洋场风情。内容上,近代小说中有关上海都市民俗主要集中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宗教信仰民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猎人与狼》描写了猎人“与狼共舞”的生动故事。就此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阐释和引申 :其一 ,依据生活逻辑 ,并从哲学演进的角度 ,阐释了作品对人和狼的新发现 ,揭示了作品主题产生的必然性 ;其二 ,从人性生成的角度 ,阐释了作品所蕴含的人性新观念 ,揭示了作品形象生成的可信性 ;其三 ;从审美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动因的角度 ,阐释了作品审美创作的新感性 ,揭示了作品审美创作取向的深刻性。由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与狼共舞”是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大学问 ,大主题 ,大文章  相似文献   

18.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19.
在创作世界里 ,谁都经过吸收他人所长、间接或直接师事时人与前贤的阶段。由浸淫于当代作家的作品而不知不觉吸收营养 ,渐渐转益多师、实行多元模仿 ,直到放眼中外与古今的文学作品并加以创造性转化 ,这就是一般作家包括香港作家的写作三阶段 :近偷、远偷、不偷。本文综论了这一现象与规律 ,并附述了个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从事小说创作以来,风格数度转型,从早期应和时代的创作,到后来的反思、超越、最终达到她个人创作的至高点,她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当代多元文学思潮中建立她理想中的精神之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