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科学》2012,(4):42-F0004
中国新建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预计2014年下水。它将配备国际先进的考察设备,装备船载直升机,可以到南北极去进行科学考察,是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相似文献   

2.
为了增进对芬兰的深入了解,体验芬兰独特的极地文化,探索芬兰的民俗风情,考察城市的风格特色,在中国驻芬使馆教育组的支持下,在芬公派留学人员一行8人踏上了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的土地……  相似文献   

3.
背景材料 2007年3月1日,被科考界称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奥林匹克"盛会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即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在法国巴黎正式启动。这项耗资约30亿美元、涉及六大洲60多个国家、由5万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年度活动,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参与的又一次大规模极地科考活动。将开展228项科研项目,深入了解地球两极,探究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对两极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  相似文献   

4.
7月11日上午,浙江万里学院陈吉刚博士作为国家海洋局第三次北极科考队的一员,从上海基地码头踏上“雪龙号”起航,到北极进行为期78天的科学考察。这一次的北极科考是继2006年本科女生戴芳芳赴南极和去年王自磐教授带领戴芳芳前往青藏高原参加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走向极地,标志着地球三极都将留下万里人的足迹、泪水和心血。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极地考察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极地考察队员时指出:“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了解地球环境的变迁,预测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事业。”随着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一次次成功,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和船长袁绍宏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事迹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  相似文献   

6.
《少年科学》2008,(2):31-35
南极,一个神秘的地方。对南极的了解,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书本的知识和电视的影像上。2007年底,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承载着我国第24次极地科考重任扬帆起航、再赴南极。那么,考察极地意义何在?南、北极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在一个北风渐起的午后,我们来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走访极地探险英雄——颜其德教授。  相似文献   

7.
辉煌中国     
★两弹一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入太空,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极地科考1984年l2月,中国考察队首次踏上南极。至今,中国共进行了20次南极考察、2次北极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扶贫工程1981年以来,我国成功地帮助4亿人脱贫。★三峡工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  相似文献   

8.
1990年,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立后,将“北极与全球变化”放在最优先的研究地位。去年9月26日,历时74个昼夜、航行13985海里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5人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满载丰硕的科考成果返抵上海。这次考察的范围跨度达到南3000千米、东西900千米,深入北纬8O度开展科考,是我国在北极的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世界教育信息》2006,(1):F0004-F0004
一、单位简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国家科研业务中心。负责开展极地资源、环境及相关学科的科学考察研究;分析研究与保管级地标本、样品和数据;负责极区环境观测、监测和我国南北极考察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国内基地的基本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极地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负责中国极地博物馆、科普馆、档案馆、极地科学数据库、极地信息网络、样品样本库的建设与管理并提供公益服务;负责出版《极地研究》中英文杂…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个踏上南极点 谁能成为第一个踏上南极点的人?这个荣誉诱惑着历代的探险家们.一场争夺南极点的较量就此开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叫阿蒙森,另一个叫斯科特. 阿蒙森是挪威人,出生于1872年.小时候他在书中读到了英国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乘船去北极探险的真实故事,读后深受感动,从此立志征服极地.长大以后,阿蒙森曾3次率队进入北极地区探险.  相似文献   

11.
记者日前获悉,伴随国家第25次南极考察工作启动,南昌大学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各承担了一项考察项目。据国家极地办透露,这是第一次将国家南极科学现场考察任务交给地方"211"高校承担,一个单位在一次组队中同时承担两项现场考察计划,并分别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同时实施,这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2.
"极地伞"大楼重建北极冰层"极地伞"摩天大楼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图1),这个巨型的浮动式天篷,将是极地冰层的保护伞。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变暖趋势中,极地冰层北部和南部的冰架变薄、断裂、融化并沉入大洋。最近20年来冰层的融化速度比过去1万年还快,致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科学家指出,只有通过降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热增量来为地表降温,才能重建北极冰层,保护北极。"极地伞"摩天大楼就是积极响应这一理论的产物(图2)。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8,(8)
2月16日,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总决赛在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举行。10名大学生选手从全国3000多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次大学生极地考察队员,将奔赴中国北极黄河考察站,进行为期10天的极地考察。图为大学生在决赛中。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4月20日,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在南海首次下潜,最深达3955米。4月21日,"雪龙"号科考船载着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中国极地考察国内极地码头。5月3日,"大洋一号"船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凯旋青岛。深海、极地,遥远而神秘,而以此为目标的海洋科学探索正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科学迎来春天后的40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从起于累土到九层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设备多,又兼顾物资运输功能,导致实验室空间和功能受到压缩,现有固定实验室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为缓解矛盾提升极地科考船利用效率,以"雪龙2"号为例,结合中国多年极地考察经验,通过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具体需求及极地科考破冰船运营特征,将可移动实验室引入其设计建造."雪龙2"号配备的可移动实验室能满足极地科...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0月25日,我校窦银科老师随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踏上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这是我省高校科研项目首次人选国家南极考察计划、科研人员首次人选国家南极考察队并参加越冬考察,是促进与宣传我省、我校科研工作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次极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分析 课标分析: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内容,教授1课时.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极地地区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今年,杭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的一项活动十分引人注目——六名中学生将跟随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踏上北极,开展极地科考活动,并独立撰写出科学论文。这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走进北极,关注未来,挑战自我”,正是针  相似文献   

19.
考察火山,提取蛇毒、极地巡逻……听起来够刺激,做起来却相当危险,但这就是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南极和北极犹如一对不可分割的亲兄弟,在全球气候中呼风唤雨,影响着大气和海流。历史,将永远铭记住1999年的夏天。这个夏天里,124名科考队员乘坐我国惟一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程14000多海里,到达冰雪覆盖的地球之端———北冰洋及其临近海域进行考察,从而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行万里海路,破千里坚冰。71个日日夜夜,14000多海里的行程,破冰2000多海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克服了多雾、浮冰、大浪、海流、北极熊等多种变数,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