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158-158
南朝梁时,东海郯人徐摘富有才学,被梁武帝所爱重。武帝听别人说徐摘自思年高,又爱泉石,想到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当官,以怡养天年。于是召见徐摘,对他说:“新安大好河山,任防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意思是说,新安郡有着绝佳的风景,文学家任防等相继在那里当过太守,你就去那里当太守吧。徐摘于是便当了新安太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赵华 《语文天地》2010,(9):52-53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山川”、“山水”与水意识被当时的诗人列入了诗歌创作中。将这个问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可以找出当时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试析“青绿山水”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青绿山水即工笔山水、非正统、艳俗匠气等认识误区,进行逐一辩驳,目的是消除因对青绿设色山水的曲解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中国山水画挖掘发展契机、拓宽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山水田园诗在内容和描写对象上都对前人之诗进行了拓展,而在描写对象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个人喜好和强烈的主观色彩,有着深刻的用意。在众多的意象中他对竹子情有独钟,终身以竹为伴,以竹为师。写竹之诗更是不胜枚举,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此境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融合无间,忘物忘我,魂天归一;李白、张孝祥、柳宗元、徐霞客对此有精湛的描述。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总体上构成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在对象中发现情感、发现生命以及精神的专一,心境的澄明,是进入此境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1,(13):127-127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历山水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我们不妨读着古诗去寻觅那诗中的风景吧!请将这些山水、历史名胜填入下面诗句中:  相似文献   

8.
以道家方式栖身山林的诗人们,内心秉承的却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他们以儒家比德物象的美学观为自觉的审美追求,借自然物象讴歌各种美好的品性德操,从而赋予自然景观以强烈的人的情感和鲜明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9,(4):98-100
文章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当中"虚"与"实"概念的发掘,以及基于虚实观念引发出的一系列形式美法则——"隐"与"显"、"藏"与"露"、"曲"与"直"等美学范畴的探讨,解读中国山水文化因"虚""实"交互的形式美法则的巧妙运用而产生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游记之祖"柳宗元以"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文笔表达了永州柳州山水"旷如"和"奥如"的特色:"旷如"为出,多为宜登高望远,使人心旷神怡的全景;"奥如"为入,多为曲径通幽,令游者妙会于心的近景.他以大智若愚的心态投迹山水,表现"浩乎沛然"的特异山水,创造出了泛发着勃勃生趣的山水游记作品.  相似文献   

11.
传统山水诗作为人的巨大镜像,以亲历的方式折射人的心灵奥秘。随着现代旅游产业兴起,以自由体书写的现代山水诗,不少延续着"纪游"的冠名。然而今天,面对世界性生态危机,人们不能不关注生态诗写的崛起与"瓶颈"、热点与不足以及应对的"策略"。传统"山水"、"纪游"应迅速走出惯性轨道,增加"生态"的权重,即重新调整生态目光、重新夯厚生态伦理、重新发挥生态想象、重新聚集生态资源与动力,化迹无痕地达成道法自然、诗意自然的美丽理想。  相似文献   

12.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秀丽,尝为昔人所称道。许多研究者对其风格做过描述和归纳,也分析过这种风格的来源,但鲜有研究其哲学本质者。本文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本质是“和谐”,并从人的自然属性和观念层面对其本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襄阳"山"之特在于山之灵秀、厚重、田园;襄阳"水"之特在于水之清澈、温暖、包容;襄阳"城"之特在于其延绵存续、固若金汤、恢弘大气;襄阳"文"之特在于其缤纷璀璨、蕴藉深厚、繁荣昌盛、声名远播。襄阳"山水名城"建设需要唱好"山"歌,描好"水"色,扮好"洲"绿,写好"文"韵,塑好"美"景。形成青山环抱——"山为伴"、碧水联天——"水为情"、生态绿洲——"洲为心"、通城达江——"路(桥)为媒"、紫薇香城——"城为景"、文化名城——"文为魂"的"山水襄阳"。  相似文献   

14.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怡清 《考试周刊》2015,(15):16-17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大都具有"清"的特质。他欣赏的是清景,抒发的是清兴,探求的是清净之理。然而,这"清景"、"清兴"、"清净之理"中都散发着淡淡的"清冷"。孟诗之"清",即清冷、清晰、清新。清冷是其心境,清晰是其结构,清新是其用语造境。  相似文献   

16.
浅析“焦作山水”传播策略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的时空遍布性、形态多样性和行为伴随性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传播。"焦作山水"的主导者正是深刻认识到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主动地智慧地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传递"焦作山水"的旅游信息,使其名声鹊起,叫响全国。  相似文献   

17.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论述,关于山水画种种范式和话语模式的确立也不得不参照《画山水序》。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将宗炳的《画山水序》的哲学观归为庄学,将魏晋时期人对自然的追寻归为超越世务的隐逸性格,但只有在生活中追寻隐逸才会造就画山水的兴起吗?然老庄实为中国艺术的哲学底子,却未曾将魏晋时期玄学大兴的背景囊括在内。《画山水序》的哲学观并非只有一元隐逸的庄学,玄学与佛学对它的影响亦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记”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记”占了很重的份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山水游记,又有亭台楼记,还有杂记;从时代上看,有魏晋的、唐宋的、明清的,含盖了“记”从肇始到走向成熟,直至繁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从所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来看,笔者以为《游褒禅山记》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山水游记“章法”的极好范本。如果能教好《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那么对于整个初、高中“记”的教学来说则具有沟通既往,开启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人从不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或相互对立,而是把人看作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审美领域我们将之称为“宇宙情怀”。这种“宇宙情怀”在传统山水美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也正是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20.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动态性的描写在山水诗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的静的特点,在两类诗中是有差异的。王维善于写静境,对静的写法灵活多变,表现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境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