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粹主义是产生于俄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股社会思潮。它最著名的口号是:到民间去。这个口号将变革俄国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广大农民身上,要求革命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①“民粹主义有三个标志性的特征,即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张玉洪 《青年记者》2010,(10):18-20
一家京城报纸在几年前创刊时,喊出了“负责报道一切”的口号。如今它已经不再这样宣称了,因为地球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再倒推数年,京城另一家报纸说:“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同样,它也成为不可能实现的诺言。  相似文献   

3.
“让工人在报纸上唱主角”,这个口号提出来已经有几年了。有些地方贯彻得不错。但是,勿庸讳言,有的地方却没有很好地去贯彻,因而,报纸也就很难有大的起色。究其原因,和总编、主编的思想有重重顾虑有关。他们很怕企业领导人问罪下来:“工人唱主角,难道让我在企业里唱配角不成?”我想,我们企业领导人的水平不至于低到如此程度。让工人唱主角的口号,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打个比方。本意是要我们办报的人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要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并不是让我们成天去喊这个口号。办报和唱戏一样,总不能人人都是主角吧?也不能  相似文献   

4.
电视发展到今天,节目主持人队伍日益壮大。然而,一项调查的结果,却给主持人行业泼了一头。冷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单位进行的。六城市青年观众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项内容:对主持人不受欢迎的理由.结果是,73%的人认为“主持风格做作”;43%的人认为“千篇一律,呆板”;87%的人认为“个人风度差,浅薄,卖弄,油嘴滑舌却说不到正地方”;  相似文献   

5.
做广播音乐类节目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歌曲、主持人语言、版花、广告这些既定元素每次都要出现,因为我们细致的排布,它们每次可以以不同的姿态、位置落地,不同的组合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而每一个元素的排布都要谨慎,这样才能保证整体效果的优化。“到需要它们的地方”,这是排布每个元素的口号吧。  相似文献   

6.
肖健 《军事记者》2004,(3):39-4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这是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作出的指示,同时也是对我们新闻工作提出的希望。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出的通知也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  相似文献   

7.
斜阳  李宗文 《今传媒》2004,(2):47-49
初到西安,处处艰难有一天,我厌倦了国企的按部就班,就对老婆说:“我去西安应聘记者吧?”老婆说:“想去你就去呗!”我就这样来到了西安。  相似文献   

8.
肖志芬 《新闻窗》2009,(4):112-113
消费者记住一个品牌形象往往是从记住它的广告口号开始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口号,即便你已经很久没见过它们的广告了,但却依然记得。例如:万家乐,乐万家;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些广告口号历久弥新。口号一般与标语连用,是指简短有力,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语言。标语口号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秦朝末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南宋初年的“等贵贱,均贫富”,再到近代中国抗战时期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同志曾说:“记者就是报社的采纳员,出门跌一把跤,也要抓一把土,出门去就要能拿回东西来……”身为一名从大学毕业从事新闻工作8年的青年记者,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名“采购员”,要以高度的新闻敏锐性,锻炼和培养自己在不经意中发掘好新闻的本领,这样才能购得“好东西”回来!  相似文献   

10.
在一篇科幻小说里,外星人是这样讽刺地球人的:地球很大,可是地球人喜欢挤在一起,围着烟囱住;地球人有时成群结队地去参观还没有人住的地方,但是一到那里就逃回来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在城市中占据了寸土之地后,开始频繁地从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出走,到“没有人住的地方”参观。参观的办法是露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或者在无人岛扎营。 人们把这样的“出走”称作“探险旅游”,并为探险旅游的兴起寻找了很多种解释。比如,“精神空虚”“寻求刺激”“回归自然”等等。 这样的出走,在我们国家,20年前  相似文献   

11.
元明 《兰台内外》2009,(2):64-64
某记者到一国家级贫困县采访,所到之处尽是这样的大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他心里很欣慰,从中看到了这个地方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13.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从提出“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的喉舌”的口号以来,全社上下业务思想十分活跃,想大局、搞调研的气氛越来越浓。一些国内分社提出今年要力争“五到”,即到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到经济工作各个领域中去,到一切被遗忘的角落里去,到记者足迹未曾到过的穷乡僻野、边远山区去,扎扎实实作调查研究。有的还提出“三抓”:抓一百篇调查报告、一百篇人物专访、一百篇“遗忘角落”新闻。这些愿望能否实现,这要看主观努力了。  相似文献   

15.
《声屏世界》2008,(9):21-21
中国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经常很自信,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经常很决断,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可我们有时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辨别,用心灵去探索。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无辜地辩白:“人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看到那个地方就是那样”……每次听到这些,我不由得从心底里泛起一阵寒意,因为他们忘却了记者的根本——质疑。  相似文献   

16.
偶然知道一句口号,叫做:经典通俗化,通俗娱乐化。实在话,该口号透露出不少的聪明。当然,是今天人的聪明。关于“经典”的一般语言学意义,权威的辞书上说,就是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这样看来,则“经典”是一个不具有修辞色彩的词汇。其实,但凡说到经典,往往立足于主流。  相似文献   

17.
李菁 《出版参考》2009,(10):25-26
1949年初的李先念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军队,还是到地方去。“当时任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曾征求过他的意见,问他是愿意到三兵团工作,还是等湖北解放后,回湖北做地方工作。”曾任李先念秘书的黄达介绍说,李先念选择了后者,他放弃的,是一个“兵团司令”的职务。  相似文献   

18.
赶集网花了四个亿,请姚晨代言并将广告投得电视上公交地铁上满目皆是,谁知道它的竞争对手突然从“姚晨骑着驴去赶集”的广告里绽放天才灵感创意,注册了一个赶驴网。赶集网的口号是:“赶集网,啥都有。”赶驴网则是:“赶驴网,啥没有?”  相似文献   

19.
听说《天津档案》月刊要到北京地区搞个笔会,我的心情格外舒畅。笔会前夜,编辑部的仲达陪我一起到南开大学安顿下来。我问他:“明天计划到哪里?”他说:“去爨底下村。”开始我没有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地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8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编辑部曾经提出过一个办报口号,叫作“可读、可信、可亲”。这个口号提得不错,有利于密切报纸和读者的联系,且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果然不胫而走,很快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到了90年代初,人民日报对这个口号又作了补充,于“三可”之外又加上了“一可”——“可用”,全称是“可读、可信、可亲、可用”,这一补,补得好,把办报的要求概括无遗,体现了办报的动机和目的的高度统一。作为一条办报的口号,至此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近来见到报刊上一些论及新闻工作的文章,引用的还是那条80年代的老口号,只提“三可”,不讲“四可”,我以为这样做未免有失周到。所以说“不周到”,因为报纸的可用性,绝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常言道“看效果下结论,古来如此。”报纸宣传的效果,不是看读者一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